太极拳中“醉梦境”的误解:探索心静与清醒的真谛
(一)揭开“醉梦境”之谜:太极拳精神状态的正确理解
太极拳锻炼追求的心静与清醒,是否真的能达到一种类似于“醉梦境”的状态?这种说法在《精武》杂志上有所提及:“任何太极有成者都必须进入醉梦境,否则不会有效”,并认为这是养生太极的大门,不入此门则无以养生。然而,这样的说法是否符合古代太极拳经典和现代科学研究?
孙禄堂先生曾说过“拳即是道”,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意义,即在练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心灵宁静。这一点在古代的太极拳经典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十三势行功心解》中的“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近代许多正宗的太極家如杨澄甫、李雅轩等也强调了这一点。
杨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指出,“静心凝神,斯为内敛”,要求练者要在用功时保持澄心息虑、意无所感;李雅轩先生则反复强调要追求内敛。这种高级的心灵宁静到达了一种满身空空洞洞、四肢融融绵绵虚空的情形,这也是陈鑫先生所说的打拳时不留一物于心。
(二)初学者的定位:非醉梦境之地
对于初学者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反复记忆、体验和假想来建立各种正确动作。在陈氏老谱中的描述:“每一着必思手从何处起、何处过、至何处止……”这样的意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构成了武术条件反射的基础。
荀子曾言:“虚一而静”,即便是最为深邃的心灵宁静,也依旧需要某种程度上的觉察和控制。如果没有意识活动,就无法完成必要的手眼协调和身体动作。此外,在实战训练中,对敌人的变化做出适应性反应同样需要明确思考,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事情。
(三)上乘技艺中的真谛:超越醉梦境
当达到懂劲阶段,按照杨氏老谱指出的标准,“无须有心之运用耳”。这意味着既能够保持高度的心灵宁静,又能恬淡悠闲,无思无虑,而动作完全由条件反射完成。这正是现代生理学对运动认知过程的一种解释,即达到深层次的心灵宁静与高层次清晰觉察能力,同时让动作自然流畅,不需经过意识支配。
总结来说,虽然传统文化将打坐冥想等修行称为进入某种忘我状态,但对于打造一个健全的人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让自己更加健康活力。而不是简单地模仿那些表面的形式,只为了迎合一些流行趋势或个人偏好。在进行任何形式锻炼之前,最好的方式就是先了解一下它背后的科学原理,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调整锻炼计划,以期获得最佳效果。
2025-03-23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
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