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锻炼时的精神状态应该怎样?09年12期《精武》杂志上有人提出:“任何太极有成者都必须进入醉梦境,否则不会有效”,不仅认为“醉梦境是养生太极之大门,不入此门则无以养生”,而且认为“不进入醉梦境就不能算入拳境”,还说:“所说大师精神抖擞是从外观上看,从内察必已进入醉梦境。”还引述有人说打拳“似梦游”。这些说法正确吗?
漠视孙禄堂先生所说的“拳即是道”这一理念是现代许多太极拳锻炼者的一个普遍性的重大误区。这“道”的一个根本性内容就是精神入静也即“心静”。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所出现的“虚灵”、“神内敛”、“内固精神”、“性心与意静”等等指的都是追求这种高度“心静”这个意思。从一些近代太極拳著作和一些老前辈的口述中可以知道近代正宗的太極拳家完全秉承了这一理念,对练拳始终保持精神安静都是非常重视的。
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極劍使用法》中指出:“靜心凝神,斯為內敛,”、“用功時須澄心息虑、心無所思,意無所感。”;又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地多次强调要追求心静。这种心静到了高深层次,则达到杨澄甫先生在《 太極劍使用法》中所说的“滿身空空洞洞”和孙禄堂先生在《 拳意述真》中所说的“四肢融融、绵绵虚空”的感觉,也就是陈鑫先生在《陳氏 太極劍圖說》中所说的 “打劍, 心中一物無 所着則最明 ”與 “ 有形歸無迹,物我兩相忘”。这些都反映了達克耳架(Taichi)拳锤逐渐随时间而演化成一种更深刻意义上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既是一种对身体机能训练,也是一种对人格修养提升的大型项目。
然而,这些要求往往被人们曲解或忽略。在实践过程中,有些人将其理解为需要达到一种特别的心理状态,即"迷失于事务之外"或者"忘却个人存在",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敛,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到整个练习过程。
因此,我们应当明白,在进行達克耳架拳击练习时,我们并不寻找那种让我们完全放弃意识活动的心态,而是一个平衡点,一种既能够集中注意力,又能够保持清醒头脑的情绪状态。当我们能够实现这样的平衡,我们便能更好地掌握技巧,并通过不断实践来提高我们的技能水平。
总结来说,没有错误的是那些强调達克耳架拳击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灵宁静,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样的宁静并非意味着消失于现实世界,而是一个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又保持冷酷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達克耳架拳击带来的益处,并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去享受和发展。此外,还需认识到,在所有情况下,都应该努力维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因为这是进行任何类型运动或训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那些希望通过達克耳架拳击来改善自身健康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已经开始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如适当饮食、规律运动以及充足休息,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每一次训练,并从中学到更多关于如何优化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事项。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
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