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24式分解动作教学从醉梦境走向实实在在的修炼之路

(一)太极拳“醉梦境”的提法不符合经典拳谱与现代科研

太极拳锻炼时的精神状态应该怎样?09年12期《精武》杂志上有人提出:“任何太极有成者都必须进入醉梦境,否则不会有效”,不仅认为“醉梦境是养生太极之大门,不入此门则无以养生”,而且认为“不进入醉梦境就不能算入拳境”,还说:“所说大师精神抖擞是从外观上看,从内察必已进入醉梦境。”还引述有人说打拳“似梦游”。这些说法正确吗?

漠视孙禄堂先生所说的“拳即是道”这一理念是现代许多太极拳锻炼者的一个普遍性的重大误区。这“道”的一个根本性内容就是精神入静也即“心静”。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所出现的“虚灵”、“神内敛”、“内固精神”、“性心与意静”等等指的都是追求这种高度“心静”这个意思。从一些近代太极拳著作和一些老前辈的口述中可以知道近代正宗的太極練家完全秉承了这一理念,对练習始終保持精神安靜都是非常重視的。如楊澄甫先生在《 太極 拳使用法》中指出:“靜心凝神,斯為內敛,”、“用功時須澄心息慮、心無所思,意無所感”; 又如李雅軒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反復地多次強調要追求心 靜。此種 心 靜 到了高深層次則達到楊澄甫先生在《 太極 拳使用法》中所說 “滿身空空洞洞" 和孫祿堂先生在 《 拳意述真》 中 所說 “四肢融融、綿綿虛空”的 感受,也就是陳鑫先生在 《 陳氏 太極 拳圖說 》 中 所說 “打拌, 心 中 一 物 無 所 着 則 最 明 ” 與 “ 有 形 歸 無 迹,物我兩相忘”。這些 都 反映 太極 拳 所 追 求 的 “ 心 靜 ” 與 道 家 所 追 求 的 “ 心 靜 ” 是 一致 的,這種 “ 心 靜 ” 就是 “ 拳 即 是 道”的一個重要反映。

现代太極練家很多人雖然也講 " 心 靜 " ,但卻是口頭上空洞的,比如並非曲解古劍譜和楊澄甫 先生的 " 用 意 " ,認為要在練習時進行意识活動,而且忽略了開始練習之前借站桩對雜念摒除和對情緒安定的要求,這是一個嚴重失真的反映。

(二) 太極 拳 的 入門 不 允許 " 進入 醉 夢 境 "

的心靜 是 太勢 功夫從入門至上乘都必須遵循的一個要領,這是一切氣功共有的共性之處,由於這一角度來看,可以將 太勢 功夫視為氣功中的最高形式。隨著實踐經驗與時間推移,一個人對於" 醉 夢 境" 的理解會逐步轉化成為更深刻、更具體的一種體悟。在此過程中,他們會逐步學會如何通過專注與定力來控制自己的情緒,以便能夠進一步提升自己的 武術 技巧。

然而,在初學階段,我們應該避免陷入這樣的情況,而應該努力去理解並實踐那些由先輩傳下來,並被後世證明有效的人類智慧。因此,我們需要更加注意自己是否正在朝向真正的心靈平靜或是在錯誤地追求某種迷幻狀態。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那些聲稱他們能夠達到如此高度清醒與寧静的人,其實可能只是一種表象,而不是真正的心靈覺醒。

(三) 提升自身能力并不意味着达到一种特殊状态

當我們談論到提升自身能力時,我們常常把目光投射到那些似乎超乎尋常的人身上。他們似乎能夠達到那麼高程度的心靈覺醒,他們似乎能夠做得更多,更好。但事實上,這些人的狀態往往只是表面現象,它背後可能藏有一系列複雘的情感問題和心理困惑。我們不要輕易相信那些聲稱他們已經達到了完美狀態的人,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背後真正想什麼,也不知道他們是否真的有進步,只是我看到的是他展示給我的那一面。

而我們自己呢?我們應該從基礎做起,不斷地嘗試不同的方法,看看哪些適合自己,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挑戰,都讓我們更加接近真我,而遠離那些浮華世界給出的假象。我們應該記住,即使再偉大的英雄,也曾經像你我一般,是弱小、渺小甚至完全不知名,但他選擇了一條道路,一天比一天堅持下去,用他的方式改變了世界。而現在,你又站在哪一步?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