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锻炼时的精神状态应该怎样?09年12期《精武》杂志上有人提出:“任何太极有成者都必须进入醉梦境,否则不会有效”,不仅认为“醉梦境是养生太极之大门,不入此门则无以养生”,而且认为“不进入醉梦境就不能算入拳境”,还说:“所说大师精神抖擞是从外观上看,从内察必已进入醉梦令”。这些说法正确吗?
漠视孙禄堂先生所说的“拳即是道”这一理念是现代许多太极拳锻炼者的一个普遍性的重大误区。这“道”的一个根本性内容就是精神入静也即“心静”。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所出现的“虚灵”、“神内敛”、“内固精神”、“性心与意静”等等指的都是追求这种高度“心静”这个意思。从一些近代太极拳著作和一些老前辈的口述中可以知道近代正宗的太極劍家完全秉承了这一理念,对练剑始终保持精神安静都是非常重视的。
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極劍使用法》中指出:“静心凝神,斯为内敛”;又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地多次强调要追求心静。这种心静到了高深层次,则达到杨澄甫先生在《太極劍使用法》中所说的“满身空空洞洞”和孙禄堂先生在《剑意述真》中所说的“四肢融融、绵绵虚空”的感觉,也就是陈鑫先生在《陈氏剑图说》中所说的,“打剑,心中一物无所着则最明”。
这些都反映了剣术中的最高目标,即一种超越意识活动、达到一种纯粹动作层面的状态,这种状态才真正体现了"非用意"或"非思虑"。现代很多人虽然也讲到这类话,但却往往曲解古剑谱和杨澄甫先生对剑技要求的理解,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不需要思考,而忽略了开始练习之前借站桩对杂念摒弃以及情绪调整,这是一个严重失真的表象。
然而,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却并不是没有意识活动,而是一种高度集中、清晰、专注于某一特定任务(即 swordplay)的意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大脑功能会发生变化,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更迅速地做出反应,同时保持冷靜的心态。这一点,与现代科学研究结果相符,那些研究显示,当人们处于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时,他们的大脑波动模式将会发生改变,以适应更加快速、高效的情景处理能力。
因此,可以看出,这样的描述并不符合传统swordplay训练中的实际操作过程,因为这要求初学者的练习阶段必须要有意识去完成各种正确的手势和姿态,并且通过大量的记忆、体验和假想来建立起必要条件反射。而只有经过长时间不断实践后,在一定程度上能自然而然表现出来,无需过多考虑手脚如何移动,这时候才能谈论到一个接近于无须有意运用的水平。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达到如此高深的心 静与清醒水平,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人生旅程。
2025-03-05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
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