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修炼追求的境界不应比作醉梦而应像珍贵的武功秘籍藏于心头外表平常内涵深远

太极拳的内在境界,不应被误解为“醉梦”,而应该像珍贵的武功秘籍,隐藏于心中,表面平常,实则深远。这种误区源自对太极拳精神状态要求的曲解。追求的心静与清醒是古典经典与现代科研相结合的结果,是现代太极拳锻炼者普遍忽略的一个重要点。

传统太极拳经典如《十三势行功心解》明确指出,“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近代正宗太极拳家,如杨澄甫、李雅轩等,都强调练拳时必须保持精神安静。这一点,与道家的修炼理念不谋而合,如张三丰所说:“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观众山众水。”

现代科学研究也揭示了这一点。在脑电波测量上,当人达到一种高度的心静状态时,大脑功能并不仅仅抑制,而是一种高度有序化激活状态,即使在睡眠期间也不出现,这种状态既非昏迷,也非清醒,是一种特殊的心灵境界。

初学者必须从入门阶段开始学习正确的手法和动作,同时排除杂念,这是任何武术都必须经过的程序。不论是在着熟练习还是实战训练中,都需要有意识地完成正确动作,而不是进入“醉梦”或“梦游”的状态。因此,对于初学者的训练来说,“进入醉梦境”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意味着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太极拳中的武术条件反射。

至于上乘者的懂劲阶段,则需要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心静与清醒,使得动作完全由条件反射来完成,无须有意运用。这就是杨氏老谱所说的“无须有心之运用耳”。

总之,太極拳锻炼追求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灵境界——既能保持高度警觉,又能达成超然物外的情感体验。这并非简单的一种身体上的运动,更是一种内在修养和智慧体现。而这种修养,在古代就已被赋予了深远意义,它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关乎社会和谐。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