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前辈曾说过“太极拳是绵里藏针的艺术,是用意不用力的功夫”,这句话很形象地描述了太极拳运动。首先,它指出了太极拳的训练要从松柔入手,正确理解拳理,用心细细体验它的运转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意识的训练”以意带身,将自身各个环节打通,以求节节贯穿。通过长期按照太极拳的规矩,培养、积累,形成习惯,就能自然圆活。在此基础上方可达知己功夫。这一阶段就是由心知到身知的一个过程,就是这个过程使很多拳友终生要追求的东西。
每一个阶段都要细细体验和理解,而非“盲修瞎练”。我们必须用脑子记住:身体是听从大脑的,而不是身体指挥大脑。感觉身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力与地接触后如何传导于手,它们是否自然、顺达?哪里不顺达?怎样才能使其顺达?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又谈到了知彼的情境。前辈们常教导我们,不要急于与人搭手,因为这个阶段你还不具备周身一家,就是还不知己,你怎敢去探寻别人呢?正所谓:“先求己,再求人。”
当然,当你把自身安排好,节节贯穿后,你将不会受力,也就不会被外界干扰。你可以高来高走,也可以低来低就,只需合规矩,还需脱规矩,一切任自然。当你达到懂劲阶段时,你就会发现左重则左轻,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轻,而左已去。
很多拳友在练习时,一味找根,如同入地三尺。但有没有想过,这种方法只会暴露自己的虚实和阴阳转换,从而让自己容易被对方控制?或者像气球一样内气鼓荡,让自己像吸水一样随波荡漾,即使受到外力也不会下沉或被打翻。而当力量离开时,它又会随力量离去而自然膨起。
再说一个风和树叶的问题,就像树叶会把风给它们力量化掉一样,树枝对风力的摇摆程度和给予他们的是相等,但是树干、树枝和树叶对风力的反弹力来自谁呢?来自于根部,当树叶受到力量时,这些力量会传递到枝头,再传递到主干,最终回到根部,这才是一个完整传导过程,与以身带手或以手带身完全相同。
器械也是意识的一种延伸,同时也是我们对松柔的一个检验。如果在器械给人的时候,我们还是能够保持松柔,那么我们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这就如同在练习太极杆的时候,只有在松柔状态下,在做到周身上下一家的情况下,使出全身之劲才能达到杆尖。
总之,无论多深的地基盖多少楼层,都需要一种内在道德上的支撑,没有这种支撑,即便技艺再精湛也只是表面的装饰。而且,“有道无术,有术无道”,只有真正掌握了道之后,然后再进行技巧学习,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修炼者。
2025-04-09
2025-04-09
2025-04-09
2025-04-09
2025-04-09
2025-04-09
2025-04-09
2025-04-09
2025-04-09
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