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太极拳古经典与《杨氏老谱》的深入研究,我对太极拳发劲的体悟更加明确。古代太极拳家所讲究的力量是一种独特的内在力量,称之为“气”与“劲”,但也有时被称作“力”。《杨氏老谱》中提出了将“力”与“劲”的严格区分,将“劲”定义为与“气”相关,是由筋引起的,而将“力”视为独立于气,不依赖骨骼产生。
近代太极拳家如杨澄甫先生等也曾用术语混淆,将这种特殊力量称作“力”,反映出古代和现代太极拳家的观点之间存在差异。狭义上的"力"是普通武术所使用的力量,而广义上的"力的概念则更为宽泛,包括了传统中的"气"和"劲"。
近现代有几位大师开始使用术语,如陈微明先生在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一书中首次提到内功,并且强调了不用外力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意志而非肌肉来控制动作可以达到真正内在发出的力量。而郑曼青、陈炎林等人的著作也进一步解释了关于这两者的区别,指出柔软活泼具有弹性的才是真实之功,而刚硬死寂无弹性的则是虚假之技。
然而,这些描述往往以汉语文学特色的表达方式,以至于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并不那么清晰。尽管如此,对于这些问题,有一些现代人自诩高超却未必真的理解其中奥秘,他们可能会将一般意义上的力量误以为就是内功的一部分;或者故弄玄虚,使得这个领域变得更加迷雾重重。
我个人的体悟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我开始时对这些概念完全陌生,但随着时间和练习,我能够逐步理解它们背后的含义。我认为那些纯粹流传下来的文本,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杨氏老谱》,以及后来的许多名家都提供了一套完整而一致的地道内部理解。在我的看法里,“气”、“劲”的本质,以及如何锻炼和应用,这些都是从这些经典来源直接继承并深化过来的知识体系。
我的认识总结如下:首先,“气”、“势”的定义同样需要基于历史文献来界定,它们既不是单一或固定概念,也不是简单转换成我们今天所用的词汇。其次,我们必须从不同文本间寻找共通点,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一种跨越时代的大智慧。这让我意识到,从根本上说,“气”、“势”的核心特征就是它能够表现出来持续活动性,即使没有显著感觉到的动态作用也是如此。这意味着任何持续很长时间、同时具备强大效果、能量迅速集中释放(如电光火石)的运动都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施展‘精妙绝伦’;不仅要‘运用心灵’——这是最关键的地方——还需让身体自然地进行各种姿势变化。”
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发劳动效率最高的时候利用最低努力去完成工作。”这需要一个非常特别的心理状态,一种全身放松,然后通过意志引导身体实现某些非常复杂且难以做到的姿势变换。如果你想真正掌握这种艺术,你就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来培养这种感受,让你的身体学会如何在没有明显牵引的情况下自动适应不同的形状。这是一个不断迭代过程,每一步都需要细心探索直至找到最佳路径。
2025-05-19
2025-05-19
2025-05-19
2025-05-19
2025-05-19
2025-05-19
2025-05-19
2025-05-19
2025-05-19
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