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太极拳界,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有支持实脚转的和支持虚脚转的两种不同意见,各方都能提出充分的理由。实脚转的一派认为,实脚转符合实际应用,并且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因此太极拳中不应该有虚脚转,而任何虚脚转都是错误的。而虚脚转的一派则认为,虚脚转是太极拳传统特征性的表现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对揽雀尾和单鞭等招式也提到过虚脚转,因此太极拳中的前步不应该是实足,而凡是这样做都是错误的。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究竟正确与否,我持以下认识:
(一)所有武术都有一些共性动作
武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性动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这些共性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许多情况下,在真刀真枪之战中移步时,我们必须进行前足切换,这就是所有武术一种共性的基本动作之一。因此,对于这种基本动作而言,即使是在高级阶段,也不能完全排除这一基础元素。此外,上述两个不同看法的人们普遍承认杨家 太极拳套路中的左蹬腿接后身右蹬腿为例,他们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需要进行“实”足切换的情况。由此可见,在太极拳中存在“实”足切换这一事实是不容置疑的事象。
然而,有人由于方法上的不足而导致膝、踝等部位扭伤,这并不意味着“实”足切换本身就是问题所在。这只是因为执行方式不当造成了副作用。
(二)不要死扣着近代书籍来辩论
虽然套路模拟了某种程度上的实际战斗,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模糊模仿。在套路里,将不是连续的手势合并起来,以便将这些单个手势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连贯流畅的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动作被典型化并扩大化了,其结果即使再现于战场,也可能无法完全照搬。这就说明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书面资料来判定哪个姿态才是正确的。
(三)两者其实是一回事
从生理学角度考虑,语言常常被视为第二信号,它并不直接映射到事物本身,而更多地反映的是人们对事物理解和感知的一种抽象表达形式。而且,由于语言具有多样性,每个人对于同一概念或词汇所代表含义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意味着相同名称下的差异也是可以接受的,就像“好”、“热”等概念一样。
至于“实”足,“外家”的定义通常意味着膝盖几乎没有移动,比如功力风格中的三环套月。但另一方面,在很多其他情况下,如搂膝拗步这样的姿势,“前进”的描述却包括了一定的身体后移以及某一侧膝盖略微伸直,使得整个姿态更加平衡和稳固。如果我们把这些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讨论就会变得复杂,因为现在我们正在谈论的是一种相似的但又区别明显的情景:既可以包含膝盖轻微向后挪移,又可以仅仅让膝盖保持原位,同时仍然能够完成必要任务。
(四)推手示范
通过定步单推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当对方攻击我时,我会以双腿分开、躯干居中的立正姿势站立。如果我的躯干发生较大的移动,以及我的前臂几乎伸直,那么外观上呈现出的感觉就是我的大腿几乎没有移动;如果我的躯干只轻微移动,而且我的大腿几乎没变,则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我大腿有很小程度地向后退缩。我告诉你,当你的内心力量达到一定水平时,你会发现无论你的身体如何摆放,你都会觉得自己依旧处于最佳状态。你还记得那句老话吗:“一切皆空”。这个道理适用于每一个细节,不管你走得多远,都要坚持住你的中心线,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力量。
所以,从技术层面来说,如果说有些人选择将他们的大脑放在他们的小脑袋子里去思考的话,那么他们永远不会明白真正是什么东西驱使他们行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什么东西阻止他们行动。当然,要想找到答案,你需要先学会如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声音往往比任何其他声音都要清晰,它总是在那里,但是你是否愿意聆听,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