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轩(1915—2004),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县人,是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传人,被尊称为“武林二先生”。他的父亲出自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但由于遵守武林门规,他放弃了仕途机会。李仲轩在34岁时选择退隐武林,并与尚云祥共同承诺,从未收徒弟。一生中,他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武学文化。在晚年,他通过发表系列文章于《武魂》杂志,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邃的拳理思想,这些都被广泛认为是他对中华武学最后高峰期见证的一份重要贡献。
清朝覆灭之后,随着民国时期政治环境的开放,中国社会对于习武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孙中山等政界领袖提倡恢复民族精神,其中包括提倡学习和推广各种民间习俗,如太极拳、八卦掌等,而形意拳因其独特之处而显得格外受欢迎。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全新发展的一个高潮阶段。
李仲轩在其回忆录中讲述了那些当年的英雄好汉,他们以超凡脱俗的手法与技巧征服敌手,使现代人看来简直难以置信。他鼓励人们去阅读这些故事,以便窥视到中国古代 武术家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份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在追求高深内功或外功的时候,一位真正的练家并不会轻易使用自己的力量,因为他们知道真正强大的不是打斗,而是在不动声色的时候展现出自己的修为。因此,“止”、“戈”这样的象形文字并不仅仅是一个巧合,它们代表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人生哲学。
在当今时代,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所谓“搏击”的比赛,其实远远落后于那些真正在乎修行的人类之间默契共识般的对决,那种简单粗暴的情景让人感到可笑无比,因为真正的大师们已经不再需要公开展示他们的手段。
遗憾的是,由于1949年后的系统性铲除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对许多优秀的武术家进行迫害,一大批宝贵知识和技能消失得无影无踪。薛颠大师就是1953年被政府枪毙的一个例子。在这种背景下,李仲轩成为最后一个见证者,对我们提供了一线光明,让我们能够从他那里了解到那曾经辉煌而又神秘的一幕。
个人荣誉:
34岁退隐,不收徒弟。
发表系列文章,在《武魂》杂志上分享珍贵史料及拳理。
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引起海内外巨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