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轩(1915—2004),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县人,是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传人,被尊称为“二先生”。他的父亲出身于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但他选择放弃仕途,以遵守武林规矩。在34岁时,他自愿退出武林,与尚云祥达成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他在《武魂》杂志上发表了系列文章,分享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拳法理念,这些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对整个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朝灭亡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民间习武逐渐被接受,为应对民族危机,大批政界领袖提倡恢复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括推崇武术。甚至有政界领袖直接在 武术馆担任职务,使得中华武学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在这个时代里,形意拳作为一种代表实战技巧最高水平的门派,其风气盛行。
李仲轩在其著作中详细记录了薛颠等前辈高手们惊人的功力,他们的手法与现代人相比简直是另一番境界。对于那些渴望了解传统中华武术精髓的人来说,这些书籍提供了一扇窗,让人们窥视到这门艺术之神奇与厉害。
尽管从表面看来,打斗仅仅是一种技术问题,但要真正掌握其中奥秘,则需要极高的心智和道德要求。这意味着真正达到高水平的练家不会轻易使用暴力,也不会为了名利而炫耀他们的技能。一句话,“止”与“戈”并非偶然,它们之间隐藏着深刻意义。
当真正的大师进行较量,那种流畅无瑕、不留痕迹的情况远不同于今日街头巷尾那些粗暴无礼的情景。你几乎无法看到他们动作或接触到他们衣衫,因为战斗早已结束。
然而,由于1949年后的政策变革,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铲除,加上将其归类为会道门而枪毙许多古老门派宗师,如李仲轩曾经师父薛颠,在1953年就遭到了政府机关所杀这一悲剧事件,使得很多宝贵知识消失在时间长河中。而李仲轩作为最后一代的大师,不仅没有收徒,更是在晚年通过撰写文章,将这些珍贵信息留给后世。他的一生,以及他的作品,都成为探索中华古代 武学遗产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