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朝的太极拳杂谈在24式中寻找神韵与口令的精髓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很多人都会遵循老师的指导学完套路后再自己练习。也有的人会直接跟随DVD学习,一旦学会后便开始独立练习。然而,当达到一定水平时,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长时间内没有进步的现象,感觉到不足,但却找不到问题所在,更不要说如何解决了。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盲目练习甚至可能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冷静下来,对照规范的标准检查自己的动作,就能发现问题并不在于大形大架,而是在于细微处和转折处。许多动作虽然有基本框架,但缺乏细节的丰富内容。一套拳或一套器械中的每个动作,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某个姿势上,而是要充实、细致。是否有韵味、是否充实,全都取决于每一个细微之处。

一、腰胯的主导作用

太极拳中有一条原则:“以腰带,以腰脊之力带动四肢运行。”这并非绝对不变的一般规则。如果将其理解为所有动作都必须遵循,那就是教条式运用,是死搬硬套。在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腰和胯是两回事,有些动作是由腰部引领而移动胯部,有些则是由胯部移动而不引领腰部。如果这些概念不清楚,即使努力也无法掌握正确。这就如同云手一势,左脚向横向左迈步,上身向左扭转,同时右脚横向向左移动,上身亦随之扭转。但两臂需180度扭转,而两腿保持稳定;当左脚前移时,应将膝盖微调至内侧,这样才能确保足尖稳固;类似地,当右脚前移时,也应确保膝盖与足尖相对,从而形成平行状。

二、需要注意的是运行中转向在肩,运化在胸

太极拳中的转换非常圆活婉轉,如基本搂膝拗步,在上步时身体摇晃不安,这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不够桩功或者技术不过关,其实真正的问题出现在接上势外搽膝拗步前的准备工作。在此过程中,由腰带助力将脚尖摆45到30度,同时胸骨和腹肌也配合左右摆20度,使得重心前移。当后蹬腿完成上一步之前,将双肩合抱成抱球状,再进入下一步。此过程中,每一步均需分阶段发挥各部分力量,而不能同时进行才可达到既稳定又顺畅。

三、需要分清身体各部分劲力的传递

太极拳中的用力方法为“发于根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一般理解发劲点位于足底与腰身之间,再领劲点位于手腕。但实际操作远比想象复杂。要实现以足催体,以体催手,便需通过三个阶段:首先从足底开始发出劲,然后通过膝关节促进体魄再次发劲,此时 势已从足底传递至 waist ;接着 waist 进入旋转状态成为第二次发劚点,再进一步推至肩头,让臂弧形环绕最后到了手指末端击打目标。此过程全靠连贯使用全身力量构建起来。而且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轻重及方式,以保证整体协调性。

四、加强基础功夫与基本训练不可少

为了把太极拳练好,要使其外表优美内含韵味,最终还是需要扎实基础功夫作为支撑。不仅包括基本修炼,还包括技术和素质等多方面内容。一旦遇到提高难题,只有不断加强基础功夫及训练才能弥补不足并攻克难关。这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进行强化训练:首先,在踢腿控腿挤叉压肩等基准技能下深耕细工;其次,把难度高或重要技巧作为突破口专项训练,以此提升整体水平;最后,要注重规范性准确性的提高,不断苛求自我高标准严要求,以期达到优美流畅境界。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