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钓鱼的过程中,许多朋友们在寻找水底时经常会遇到一个疑惑:当浮标露出水面3目挂上饵料后,它为什么变成了4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只要你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来找底。首先,你需要考虑的是你使用的钓具和水中的环境条件。如果是在自然流动较稳定的区域或者养殖池塘,那么水底通常会有不同厚度的“虚底”——粥酱状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使用了比较重的铅皮作为找底物,钩子很容易穿过虚底落在硬实的“实底”上。当你换上更轻质的钓饵时,因为其重量比铅皮轻很多,钩子就会沉到底部,但可能不会停留在虚顶,而是埋藏于浅表,因此浮标露出水面的目数自然增加。
我曾经尝试用与钓饵体积相似的橡皮块来找底,但必须强调的是,这样的橡皮块应该与你的钓饵体积接近。一旦橡皮块的重量超过了钓饵达到一定程度,就同样会出现以上现象。因此,不难想象,在虚底较厚的地方,用硬而重的地球壳(即地心引力)作为潜伏地点放置地球上的食物(即生物),它们将穿过虚顶落入真实的地球内部,而这些生物无法看到、吃不到任何食物,也怎能生存下去?
我喜欢用小型橡皮块来寻找底部,有两个原因:第一,它们不会脱落,可以保证找到准确位置;第二,我可以根据视觉上的粗细和中间标记对比判断出哪些橡皮块与我的目标相似,以及哪些不符合要求,从而选取合适大小和质量不同的橡皮块,以便随意地进行操作。此外,选择学生擦字板的小巧片段切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也是一种方便且有效的手段,因为它们既有棱角又不太习惯于被捕捉,因此能够顺利找到位置。
选择合适大小和质量的小巧片段应以浮标2-3目所需浮力为基础,即使稍微大一些,也只需要让它超过挂着饵料刻度1或2目的高度即可。但如果过分轻或过分重,都不是理想之选。
如果想要捕捉灵活移动的小鱼,可以把橡皮片放在下面;对于那些更加坚韧耐力的鱼类,则应当将其悬挂于金属线条之上。为了确保没有遗漏或者多余部分,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叫做“反向验证法”的方法去检验一下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
例如,当调整5目时,将双侧均匀悬挂至最低点,然后观察浮标是否仍然保持5目状态。如果改变为4目,那么说明已经成功触及到了水下的某处。在这样的情境下,要调整回原始状态,只需再次将浮标向下移回到5目的位置即可。这一方法能够保证未曾超越实际深度,同时避免测量误差发生。
最后,一旦放置了真正用于捕捉野生的生物(即正式开始打猎),若发现新的情况,比如因新添加的一种特殊类型或品种存在新的挑战,那么可以暂时忽略这些变化并继续监控效果,看看何时需要进一步调整策略。如果感觉自己的行动并不完美,或许还有不足之处,让人感到不安。我认为,最好还是花费更多时间确保每一步都经过充分考证,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在追逐鲫鱼这类不能掘土觅食的情况中尤为重要,因为鲫鱼并非鲤鱼,没有挖掘泥土觅食的情景。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