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内涵丰富而精妙,“以求太极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独特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通过意念的变化来控制身体的动作,强调走内劲而不显露外形,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间法则的境界。武禹襄先生基于陈式和赵堡两种太极拳之基础,对练功经验进行了深刻概括,并创制了一种名为武式的小巧紧凑型太极拳,这种拳法既适合于健身,又具备防身和修身的功能,因此特别受文人的喜爱,被后人称作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不断实践中,不仅形成了一个简洁高效且无需多余言语的经典著作——《武式太極拳論》,也塑造出了一个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智慧的人物形象,如同古代诗人干枝老梅一般。
武式太極拳在技术上追求的是一种平衡与协调,它要求双手各自掌握半个身体空间,不互相侵犯,而是在进退之间寻找折衷之道,让内在力量支配外在动作,使得每一次挥臂或踏步都如同书写一样严谨有序。在对手交锋时,更注重接招与发招之间的瞬间转换,而非依赖复杂的招数体系。陈固安和吴文翰等人物都是邢台国术研究社推广这一风格代表人物。
武派 太極拳 的起源、承载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清末民初时期,在河北永年县城,有两位老师分别教导不同的 太極 拳法,一位是郝为真,他被认为是 武李架 或 开合架 的创始人;另一位则是杨兆林,他所教授的是杨架。这些名称反映了当地人们对于不同流派区分的一种尝试。当时郝为真所教授的一套理念更侧重于起承开合,因此他被尊称为开合架,这个名称随着时间推移并没有改变,即便他的弟子们将此传播至其他地区。此后,《郝为真氏开合太極拳術》一书出版,也进一步巩固了这一称呼。
“郝架”、“杨架”的出现标志着各种流派开始逐渐独立出来。这也是现代我们所说的不同 太極 拳系产生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而关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完善的过程,其中每一步都受到前辈们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的大量积累。
最后,武样(即 武家) 太極 拳 在理论层面上特别尊崇清初王宗岳提出的《少林八卦六韬·天元七十二变》中的观点,这本书详细阐述了阴阳之道如何运用到运动中,“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意味着运动状态需要从静态到动态再转回到静态,以实现整体性的提升。这种理解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各大流派,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训练方法。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武禹襄能够提出“静如山岳,动若江河”的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练习方法。
2025-04-06
2025-04-06
2025-04-06
2025-04-06
2025-04-06
2025-04-06
2025-04-06
2025-04-06
2025-04-06
202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