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入研究了陈式太极拳的老架一路,发现它与杨式太极拳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显著的区别。例如,都强调心静体松、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和沉肩垂肘。同时,两者都要求含胸拔背、腰松臀敛和膝微屈,以及脚五指抓地。但是杨式掌握五指自然分开,而陈式则采用瓦垅掌,以指肚微后张为特点,并且在劳宫穴要虚,虎口要圆。在动作上,尤其是在缠丝劲、蓄发力和呼吸运气方面,陈式展现出了独特性。
学习陈式老架一路需要从基础开始逐步深入,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保持身体稳定,不向前俯或向后仰,同时不左右倾斜;第二阶段要求配合呼吸,使内气随着拳架动作规律地运行,在体内形成一种协调一致的状态;第三阶段需要确保拳架准确无误,并且动作流畅自如,同时内气充足;第四阶段则需保证拳架正确并充满内劲,让意念与外界技击含义相互换得灵通,使整个系统更加牢固和完善;最后第五阶段达到手眼之间无间,无论是刚猛还是柔顺,都能实现周身皆太极,一动一静皆融合。我多年练习过杨式太极,从一年前开始学习陈式老架,我已经感受到了气感,可以根据拳架动作要求进行规律性的呼吸,这使得我的手部感到麻胀,有时甚至会不由自主轻微活动,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也更爱上了练习太极。
90年代亚运会之后,我患有浅表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长期服用胃药物,如胃得乐、泰胃美、三九胃泰等,但每当停药便再次出现症状。我通过练习 陈式老架一路获得了气感后,没有再吃药,更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这让我想要以这套技术的一部分作为例子来探讨太极拳中的呼吸法。
首先,“起与落”的呼吸法,是关于手臂举起与下按过程中的呼吸配合。当双手由体侧向上举时应均匀吸气,当双手至肩平处按下去时应均匀呼气。这种鼻息结合的手臂运动与腹部压迫作用可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助于减少食物残渣对食道黏膜造成刺激,从而缓解早餐后的酸水反流症状。
其次,“开与合”的呼吸法涉及的是手臂伸展与收缩过程中的呼吸配合。当双手大逆缠弧形转开时应当均匀地做出深层次的腹部放松型的全身肌肉舒张,而当双手顺缠弧形而合的时候应该放慢节奏进入渐进性的腹部紧张型全身肌肉收缩。此种方式能够帮助改善整体血液循环,对于增强免疫力具有积极意义。
接着,“升降”、“屈伸”、“蓄发”、“旋转”,以及“向心离心”等不同的姿势都伴随着具体的呼吸指导。这些不同姿态所带来的各种力量变化都是依赖于精细调整身体重量所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反应。而这所有一切最终都服务于一个目标——让我们的生命活力尽可能地被释放出来,为我们提供最佳的人生质量。
最后,“虚实”的概念涉及的是脚步移动过程中的空隙管理,它直接影响到整个身体内部结构的大致布局。如果能恰好找到那份既可以自由扩散,又不会失去稳定的空间,那么就能使我们的意识变得更加清晰,我们的心灵也将得到更多宁静。这对于提高个人精神状态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