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中国拳种中炼太极拳的人数最多,这说明它的适用性广泛,适合男女老少;作为一般健身运动,太极拳是一种优秀的拳种。作为一种一般健身锻炼方法,太极拳有其独特之处,它的动作轻柔缓慢,不仅适合青年人锻炼,也非常适合中老年人;适量进行少量的太极拳运动,有益于身体平衡和协调性,还能陶冶身心、放松身体和精神。但是作为对抗性的运动方式,太极拳在这一方面就显得不足了,因为它缺乏定向锻炼的程序和内容。例如,我在练习浑圆武功时会通过站桩、试力、发力等训练,而太极拳主要集中在盘架子的练习上。我个人十几年来深切地体会到,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技巧,既不能过度盘架子以免消耗大影响健康,又不能不够盘架子以致无法提高功夫。从一些历史上的太极名家来看,他们往往活到五六十岁就去世,这也提醒我们要掌握好足够或是不多但恰当的原则。
关于流传下来的“太極十年不出門”的说法,它指的是要成为一位真正技术高超的人物需要很长时间。但是,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使练习了十几年也不足以进行较高水平的对抗性运动。这一点可以从近三十年的情况来看,没有遇到能够进行较高水平对抗性运动的大师。我认为这可能与他们只专注于某一种打法有关,有些甚至是在擒拿摔跤动作上下工夫而非纯粹的太極技艺。在擂台赛上,我们还没有见过任何一个使用真正太極技術取胜的情况,所以这种说法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在1958年的全运会表演中,我参与演出展示我的 太極圈冠军成果,那时候我并未花费二十年精研才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打出的动作柔软自然,被许多名家称赞。而这些名家却常常因为腰酸腿痛而感到疲惫,他们经常重复打同样的架子,每天都要做很多遍,这样反而导致了消耗大且效果有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问题?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按照正确方法进行训练,而只是依赖试力,并没有发挥力量和力量运用;或者桩功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使得试力的效果变得无源求水,无本求木。此外,对于盘架子的理解也是错误的一面,它既不完全发挥为发力的作用,也不过快地用于测试力量。因此,要找到根本原因,就必须在桩功上下更多工夫,让百次练习比一次站立更有效。而如何站桩,则是一个复杂且富有奥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