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修正版的十四条法则犹如太极拳24式图解中的每一个姿势它们是修身养性和谐世界的桥梁

太极拳的修行之道,非传统不为真,不实践难有成。它不是一门可以遗传的技艺,而是一种通过心意与自然和谐共融所获得的内在力量。

太极拳虽以和为贵,却亦需攻击与防守相辅相成。其攻防哲学,与追求健康与精神境界并无冲突,反而互补完美。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太极拳要求者身心兼备,其深邃哲理、反传统性、全方位系统性,对人格素养提出了高标准。而将其演变为健身运动,则似把大学教育降至老年学校。

这门武术流派创立未经几代人的积淀与发展,便已臻于完备。归功于个人或许误解;若说是某乡村闲情逸致之作,其效果仅近乎虚幻。

杨露禅在王府授拳,或开启了表演化先河;杨家父子改法广招,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太极拳比赛套路简化,使其达到了巅峰,但福兮祸兮亦复然矣。

太极拳乃身心双修之术,以“武演道”、“物致知”著称。一般来说,太极功夫高低正比于其精神涵养。而对人体有“脱胎换骨”效应的太极,也有让人怀疑其真伪者。我猜度,此背后可能是职业者的生计驱使,以及个人的孤独感受,这样的曲高和寡,让我想象着杨班侯的心绪郁闷。

多数太極論述停留於低水平重复。“鸳鸯绣出凭君见,不将金针度与人”,初学者建立行功感受须依靠相应层次上的功夫(静心、灵体、气敛、劲整、神聚)。大谈神明阶段,只增畏难情,无益于实践。此外,还需要的是阶及神明的“绣花针”,而非赞美辞对“鸳鸯图”。

理论远未达到王宗岳等人的高度,更未做足继承工作,就谈论什么创新发展,我宁信这是衰落,而非繁荣。

9-11

10

12

13-14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