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与太极套路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互为依傍,相得益彰。学习太极拳,不仅学习其有形的动作,还要领悟太极参无形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吸取民族哲学智慧,这对提高生活、文化与审美情趣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以文帅形 经典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用,更在于文化。太极拳经典的背后包涵的是中华历史文化精髓。人们学习太极拳的目标有二:一是健身,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二是接受太极拳文化遗产,传承太极文化,让太极精神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太极拳不仅是武学,还是哲学。它具备所有武术的特点,以柔克刚,借力打力是它特有的优势。太极拳也有自己的太极阴阳理论哲学。太极拳是在正确的理论下孕育发展而来,并以完美拳术形式,展示着、体现着、论证着太极文化的精髓。太极文化与太极套路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互为依傍,相得益彰。只有充分理解了太极文化,才能学好太极拳,才能在练拳时真正体会举动轻灵,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变换,用意不用力,妙手空空等。还有太极拳的放松与平衡。不仅讲身体外形的平衡,还要求内心的平衡、平和、安静,才能修身养性。 二、反复学练 教师需引领学生联想古人创拳的主要目的。那就是动作的攻防含义与健身作用,想象“还原”古人意图。学练时反复揣摩动作,体会太极拳中蕴涵两极“有”与“无”的相互转化,唤醒沉睡在其中的情感与智慧,激活自身的生活经验与阅历,引发联想与想象,让简单的动作丰富起来,从 触摸到古人深邃的哲思与智慧,博大的胸襟与创新。练习时注意自己所在的层次,一是练准动作,二是找准节奏,三是调顺气息,四是控制好速度与重心的高度,五是精气神合一。丰富学练的形式,可独自单练,练出风格;可两人对练,练习攻防技击;可集体演练,练出气势。 三、潜心体会 1、体会动作名称神似。太极拳教学必须在动作名称上细细品味,体会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体会动作名称背后蕴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太极文化。 2、体会探索架势背后道理。因势悟理,在架势中放松,从中寻求平衡。在天地中求平衡。在进退中、攻守中、呼吸中、屈伸中、起落中、收放中、动静中、内外中、上下中、形与意中、虚与实中、得与失中,学会换劲,才能练出功夫;从互换运动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3、体会太极拳拳理的哲理。品出文化,才是捷径。体会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道家的“一阴一阳”等。不仅从宏观上,还要从每一个动作上都能体会太极拳的传统哲学奥妙与文化精神。 四、善于运用 武技的运用,运用之大成者,鸟飞不出手掌。原因是人和鸟建立了一个新的整体,并“听懂”了鸟的用劲,并能随意化之。学习太极拳不能为了学拳而学拳,套路练好是基础,要做到运用,必须进行对练,可见对练的重要。对练时要把对手和自己建立一个新的整体。要对练太极拳,才能真正做到懂劲,这就要求和志同道合者一起对练或以拳会友进行对练切磋,真懂会用太极劲法,才能体会到太极拳的实战功力,才能做到引进落空,进而横向击之,取得实战的成功。做到融会贯通太极拳的用劲方法,真正培养太极素养。文化的运用,可去掉自身的浮躁、浮夸与浮浅;可使自己的修养提高,以“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平静心与人和谐相处,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进行学习与生活,发挥光大太极拳的武技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 五、融于生活 时时处处是太极,把太极拳变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哲学,不仅在练习太极拳时,就是在行路、坐、立、爬楼时,都可进行太极。这也是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时时事事皆太极,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让太极真正融于生活,融于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性情,陶冶情操,无拘无束,终生伴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