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对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手挥琵琶一式的练习中,我有幸接受了名家胡开宸老师的指点。老师要求我在定式时,让左虚步脚尖微微翘起,脚掌几乎虚贴地面,这种感觉让我如同沁泉涌泉,连到脚趾都感到舒适。但是,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方式更为正确,因为我的左足翘起与地面呈30度角,高度约一拳之高。我怀疑自己是否多年来一直打错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参考了傅钟文老师的练拳照片,并通过换算得知傅老师左脚尖翘起的高度大约9厘米。此外,我还查阅了一些古籍,如《太极拳势图解》和《太极拳术》,发现这些著作中的描述与我的理解不符。它们提到了“丁虚步”、“足跟点地”和“足尖翘起”,但并没有明确说明丁步如何虚,或是提供准确的高度数据。
随后,我又查看了一些其他名家的著作,其中有些书中提到的“微抬”或“略翘”的脚尖,但没有一个能给出具体数值。我开始怀疑哪个标准才是正确的?应该是9厘米、7厘米、5厘米还是1至2厘米?
这时候我决定再次观看傅钟文老师录像。在动态演示中,他将左足稍往后提回时,脚尖轻轻翘起,当脚跟着地后,慢慢松开下沉,使得脚掌几乎与地面平放。这时他的左足尖才达到了真正的“微抬”。这种自然流畅的手法,与赵幼斌老师等人的演示相似,都表现出了杨澄甫经典姿态,但实际上似乎并不符合最佳状态。
经过深思熟虑,我们意识到那些传统经典形象可能并不完全反映最优化状态。拍摄技术当年有限,对于捕捉动作细节而言显得过于简陋。而且,由于缺乏过渡照片来展示整个过程的一致性,现在的人们在学习这一套动作时难免会产生误解。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技巧本身,而非简单模仿传统形象。这不仅需要我们对每个动作进行精心分析,还要根据个人体验和感受来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