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对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手挥琵琶一式的练习中,我有幸接受了名家胡开宸老师的指点。老师要求我在定式时,将左虚步脚尖微微翘起,让脚掌几乎虚贴地面,这一变化让我体验到了全新的感觉,一股暖流从脚底涌至头顶,连到脚趾都感到异常舒适。
胡先生解释说:“这个动作在定式时,左脚尖应是微微翘起,脚掌虚贴地面为好。”然而,我自认为多年来一直正确地练习过这一动作,即使高度达一拳之高,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直到我参考傅钟文老师的练拳照片和古籍资料后才开始质疑自己的做法。
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我发现1921年的《太极拳势图解》和1931年的《太极拳使用法》等著作中的描述与我的理解相悖。我曾一度怀疑自己几十年来的练习方法是否错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古籍图片的深入研究,我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那些经典图片中的“微抬”或“略翘”实际上是指一种近乎平放于地面的状态,而非高高翘起。
尽管一些现代大师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王志远、赵幼斌等人,他们各自书中的描述与图示也存在差异,但最终我还是找到了答案。当我反复观看傅钟文老师录像并模仿他的动作时,终于明白了真正的手挥琵琶定式应该如何进行。在定式时,只需让左足稍往后偏右提回,与原位保持约一尺宽度距离,然后轻轻着地,让足尖略微翘起,使膝部自然弓形。这时候,气血才能顺畅流向每一个关节,从而实现整体松沉柔软的效果。
杨澄甫老人的经典照片中虽然显示出的姿态是我多年来遵循的一个标准,但经过实践证明,这种姿态并不符合杨公本人的打法,更不能代表最佳打法。拍摄技术当时有限,每个瞬间都无法完整捕捉,而我们却将这些瞬间作为永恒不变的地标。这就导致了数百万人纷纷效仿,却未能达到最完美状态。
正如傅钟文老师所言,那些早期照片虽为时代之瑕疵,是学习史料的一部分,但它们也限制了我们对于这门艺术更深层次理解和传承。我学会了尊重历史,同时也学会去超越它,用实践去探索真理,不断追求那份真正属于这门艺术的心灵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