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对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手挥琵琶一式的练习中,我受到胡开宸老师的指导。他建议我在定式时,将左脚虚步足跟着地,脚尖微微翘起,几乎与地面平贴。我最初将左脚翘起至30度角,高度接近拳头高,但后来发现,这可能是多年来的误解。通过研究傅钟文老师的练拳照片和其他古籍资料,我了解到1921年的《太极拳势图解》中的描述以及1931年的《太极拳使用法》中的图解,都显示了杨公澄甫以几乎平放的脚尖为定式。然而,在各位大师如王志远、赵幼斌等人的著作中,有些还提到了“略翘”或“微翘”的要求,但具体数值缺乏明确指示。
我又观看了傅钟文老师和赵幼斌老师的录像,并注意到他们在定式时左脚尖都是微微翘起,与地面的夹角从约30度减小至5度以下,使得整个动作显得更加自然而不是僵硬。此外,我也观察到了王荣达老先生和赵幼斌老师演示的手法,他们在定式时左脚尖也是近乎虚贴地面。这让我意识到过去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其实是不自然且会限制气血流动。
最后,我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经典照片,如杨公澄甫的一些拍照,因为它们反映的是特定的瞬间,而不是整个过程。在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单鞭实腿扣转等动作缺少过渡阶段,以致今人对于正确姿态有所争议。而现代技术可以提供更完整、更准确的记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这门古老艺术。
2025-05-17
2025-05-17
2025-05-17
2025-05-17
2025-05-17
2025-05-17
2025-05-17
2025-05-17
2025-05-17
202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