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年武术事件中的太极拳锻炼,连续弓步进步之路似穿越时空的奇迹,难以捉摸却又令人着迷。练习者们在追求符合太极拳理法要领的同时,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武术实战能力,还能享受到更深层次的健身效果。如果指导者缺乏对此动作的精准理解,或是表达不清晰,那么学员将难以掌握正确技巧,上述目的也就难以实现。
然而,明白人眼中,对于这种连续弓步进步介绍不足,甚至有的描述含混不清,有些则言简意赅而已。还有的人根本不懂或误解了,这些都导致了教与学之间的一种盲目跟随,而非深入探究和仔细思考。本文旨在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引起同仁们对此问题的重视,并寻求更为精益求精的讨论。
从生理与运动解剖学角度分析,一脚向前伸迈时另一脚应有一定的外撇,这符合自然合理运动规律,也是太极拳所追崇的一种状态。因此,一脚向前伸迈时另一脚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外撇,可以分为虚脚撇脚和实脚撇脚两种。而实脚撇脚存在于正在进攻中的拳式中,如搬拦捶等,在太极拳中较少,因为所有单个拳式都是包含接劲、沾粘连随和发劲整个过程,而这些都需要前一步骤有一个“虚”的过程。
这种虚腿施力的弓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化解后正面发劲攻击,如搂膝拗步;一类是化解后先贴靠再横挒发劑攻击,如野马分鬃;一类是在侧化同时发劍攻击,如玉女穿梭。虽然上肢武术动作配合也有多种形式,但基本过程均相同。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搟膝拗步这类拗步正弓步来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明确右正弓步规格:两脚前后分开,右足在前,足尖向前,全体保持平衡;左足尖略外撇约45度左右向后自然伸直;胸腹正对前方,每侧肩胯连接线成平行线,使得形状相似且整齐。
接着我们会逐渐展开六个关键阶段:
以沉引起右足蹬地作为动力,同时带动躯体微左移并略右转。
身躯未主动后坐,而是由沉引起的事物推动身躯形成身体后的移动。
身躯轴线及左膝位移小幅度,但实际上很小,其余腿部表现为下降或稍微提高。
通过腰骶部推动身躯至右足位置,将身体重心基本移到右足处。
继续以沉引起的事物推动物体以右胯为轴进行旋转,然后利用旋转使左足提离地面。
最终造成全身重心完全依赖于右手支承,并完成一次完整圆周移动。
每一步都要求严格遵循“气如车轮、腰似车轴”的原则,即腰脊作为力量传递枢纽,而不是身体转换中心点。此举旨在展示典型的手法——沾粘连随,以及如何有效避免敌人的进攻,从而达到防御性强、攻守兼备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错误理解,比如认为腰脊就是身体转换中心点,这样做会破坏整个流畅性和威力,让练习者陷入一种被动接受无效打击的情况。
2025-04-25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