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术拳,源自明代闽南白莲庵的尼姑“四月大师”,至今已传六代,由近代宗师陈依九定居福州后流传发展至今。该拳被国家体委武术调查组定为我国稀有拳种。地术拳既有南拳的低桩、扎马、稳实、刚猛,又有北拳的灵活多变,以形、意、神表达拳意,形成独特风格。
2009年,地术拳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升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地术犬法以模仿狗的机警敏捷和凶猛为特点,其上、中、下三盘融合了南北技术风格,使其在落地时发挥制敌威力,如鱼得水般自然。
作为仿生拳种,地术犬法取材于狗的灵活和勇敢,以弱胜强和巧取胜为核心理念。在对抗中运用生物力学、运动力学及机械力学原理,以巧妙反关节原理轻松擒拿对方。此外,它集南拳北腿、大躺技击于一身,是武林中的瑰宝。
由于其独特性,被专业武术竞赛所吸收,并用于军事训练,同时也被整脊专家用于治疗与养生。此外,该绝技还广受影视媒体关注,被中央电视台等深度报道。目前,随着福建省的地术犬法委员会成立,不断整理历史资料及套路,为世界各国武艺爱好者普及此门秘籍。而代表队多次参加国际武艺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有望将其列入部队与公安培训内容,为中华武道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