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印度,武术文化如同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源,而卡拉里帕亚特则是其中最璀璨夺目的宝石。它源远流长,从婆罗门教经典“特努尔吠陀”中汲取灵感,成为喀拉拉邦独有的搏击艺术。
卡拉里帕亚特的名称来源于梵文“卡路里卡”,意指军事训练场地。在北马拉巴地区,这门武术从9~12世纪逐渐形成,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身体训练,更是军人和青年男人的必修课程。在那时期,喀拉拉分割成了许多小封建公国之间不断争斗,而作为一种搏击手段和身体锻炼的手段,卡拉里帕亚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时,每逢举行比武,便被视为荣誉。而池塘、寺庙在农村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喀拉拉,这些地方也成为了少年们接受启蒙训练的地方。
然而,在葡萄牙人到来后,一系列殖民者的统治使得这门传统武术濒临消亡。直至19世纪末,由古鲁哈尔·卡那兰等人努力振兴,使其重新焕发生机。现在,全邦共有120多所卡拉里,每所通常有二三十名学生。
今天的卡拉里帕亚特主要流传在喀拿加普勒姆、维苏鲁、蒂凡提纳德及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马德雷斯。这门武术现存三个流派,其间虽然有些许差异,但总体上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在训练方式和风格上略有不同。
位于半地下的大型训练厅内,是进行这种特殊搏击艺术的一处专用场所。在这里,不同年纪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无论是年幼新入者还是经验丰富的师傅,他们共同汇聚在这个充满神秘气息的地方,将学问与实践融合。
每个初入此道的小孩,从8岁起便开始了他们漫长而艰苦的旅程。在这里,他们向古鲁行触脚礼,并正式拜师学习。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达到顶尖水平,被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培养基本技能;第二阶段掌握木制武器技巧;第三阶段则涉及金属器械技术,最终达到高峰。
优秀且经验丰富的古鲁除了精通技艺外,还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及医疗知识。一旦选定,他将倾尽心血,将所有知识传授给他信任的心腹弟子,当他们完全掌握了全部心法以及医疗技术之后,便可成为下一代古鲁之一。此乃一条既严苛又辉煌之路,以达摩大师修持瑜伽功为榜样,对中国少林寺功夫产生深远影响,为何称其“天下功夫出少林”,或许自有一番道理?
通过历史考证,我们发现当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宝船队横跨七次远洋,并多次访问喀啦赖,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两地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情谊与交流,或许早已埋藏于悠久历史之中,如今仍旧透露出几分香气,让我们继续探寻这一切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