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派,作为中国武术五大流派之一,其历史悠久且实用与观赏并重。从古籍记载来看,崆峒派的武学早已超越了其他如少林、峨嵋、武当等流派。《庄子》、《尔雅》和《史记》中都有提及“空同之人武”,这表明崆峒派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
唐代是崆峒派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其体系得到了完善。李白的诗句“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荡”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崆峒派正盛行。在这个阶段,“门派”开始形成,并由甘肃人飞虹子吸收当地舞蹈艺术,为其创立了一套高深的技巧——花架门,从而为整个武学体系奠定基础。飞虹子因而被尊为第一代掌管者。
自唐朝起,崆峒派逐渐兴旺发达,在晚清达到鼎盛水平,而现代则基本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使得许多人将其视为仅在武侠小说中虚构的一种门派。
在现代武侠小说中,崆峒被描绘为名门正统,以剑术为主,但事实上它使用的是扇子、拂尘、铁耙和双钩等多样化武器,而不是剑。这一点在现代演练中的确切体现,即尽管剑法不常见,但扇子的应用却非常普遍。
金庸曾经赞誉道:“崆峒山下立碑云:‘威震西陲’。”然而实际上,它们影响力远非如此狭窄广东地区尤其受益于此一流传,其中第八代至第九代掌管者均来自广东。而这些 武术并不限于道士一人习练月牙铲、拂尘以及扇子都是常规器械;拳法则包括先天十八罗汉、三十六洞天打狗拳、二路三步六十四式打狗拳等,它们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精髓。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一个全山佛教住持释妙林大师,他致力于发扬这段悠久的传统。他通过结缘第十代掌管者燕飞霞,与后者的遗嘱共享珍贵物品“田黄石”,共同振兴该宗族。
历任掌管者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创造出了八种不同的技术,如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門神拳門花架門奇兵門玄空門,每一种都包含15-16套功夫共118种。此外,还有燕式古太极八式无相神功達摩神功等秘密之宝,只有历代掌管者才会独自修习它们。
集身心健体技击于一体,具有很强实用性和观赏性的,这些特点使得每一次展示都显得既柔美又富有攻击力,以弧线曲线展现出优雅动作所需武器轻小奇柔如扇拂尘剑耙五形轮鞭杖各具特色。
选择成为掌管者的标准与小说描述不同,对于成为真正继承人的要求极高必须精通全部8项技艺并学习所有118套手法,这需要惊人的悟性才能完成。而1000多年来虽没有断绝但只有寥寥数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因此今日我们只能对往昔留下怀念之情。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