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资料网:各家太极拳比拼技艺,犹如一叶浮海,笑谈江湖。鄙人虽非拳坛巨擘,但走南闯北多年,至少积累了点浅见。这几日对孙门争论的热潮,不禁感慨万千,其实真是浪费精神。
老一辈的拳师,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等等,他们在我心中的地位堪称传奇。我始终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这一点早已盖棺定论,就像人们后来对于贝利和马拉多那是否能踢足球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终究无济于事。
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所言:“真正的传人极少。”因为孙氏拳历经数十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记名者众,但教以真传者寥寥,这与金钱无关,全在缘分。真正得孙氏拳真传之人,只有上海外的支燮堂寿关顺一人,以及程大夫这位上海中医,他是孙门传人,不是陈门。此外,还有北京的孙剑云,其先人的形迹尚存;而天津张烈,则他的拳理与孙氏大相径庭,更是一套独特之法。
至于黄万祥,他虽然有功但保守,不足为奇。而安徽余永年的状况更是不凡,他虽有潜力,却保守且有限。其他如白普山则过于软弱;童旭东虽然掌握了一些历史资料,却几乎没有实际技巧。在此背景下,我只能提及一些曾见过的人物,如开封的小魏、小马和小时,他们当时确实有些许才华。如果他们继续修炼,现在或许已经成为了人物之一。
关于杨澄甫先生,我不得不指出他的功夫确实令人瞩目。当年他去广州,即使借得李济深一幢小洋楼,并送给他两个小姐,这种待遇岂止表明其技术高超?不过,由我的体会来看,杨氏太极在上海似乎更具特色,如田照临的一支和叶大密、一支皆可称好。但脱俗之士未尝闻到。
相较而言,金仁霖推手更为出色,而蔡松芳则远非所谓神仙。褚桂亭发出的声音犹如铛铛响起,而葛先生发出的劲气也颇为强劲。不过,与汪永泉相比,他们都显得温和许多。而北京练习杨氏太极的人们,则似乎偏向空谈高境界,有些甚至完全忽略了实用性。
接下来,我们再探讨吴式太极,它虽然缺乏悠久历史,但吴鉴泉依然有一定的水准。不过,由我的体验来看,他与杨澄甫相比差了一截。他不仅不会保守,而且时间长了后代子弟们也有所作为。而赵寿村和吴耀宗都是好手,其中常远亭也同样拥有优秀继承者,比如马殿臣等。但每个派系都各自不同,有硬,也有柔,每个派系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然而,在我看来,无论哪种武术,最终还是要回到一个基本问题上:能否用于真战场上?生理结构并未发生质变,因此任何技巧提升都只是玩意儿,没有实际价值。这就是为什么王培生尽管气势磅礴却无法取胜于牛胜先;同样地,因为这点原因,大名鼎鼎的李秉慈即便风头盖世,也没有脱俗之力。他若让整个吴式朝着他的方向发展,那么它将彻底毁灭。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汪永泉这样的俗手,又如何评价呢?朱怀元、高德元以及赵洪普石明他们,都算得上是有些资本。但即使如此,也不能称作脱俗。这些大家都是江湖上的高手,或许可以作为展示技能的手段,但是对于那些寻求最高境界的人来说,却不足以满足他们的心灵追求。不知仲浩群何以为然?
当然,此类观点可能难以被大众接受,因为现实中真正懂得“三字”(真)“功”的并不多。但愿未来某日,当中央电视台进行相关介绍时,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真正理解这一概念的人士。此刻,让我们暂且把这些话题搁置,以期待那一天到来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