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逢门拳的故事中走了进去,发现它起源于瑶人拳,那个名字听起来就像史上最好听的帮会名字。这个拳法结合了当地人的特点,以及他们生活在山区的环境,这里的人们通常身材矮小,他们的房屋低矮,没有专门的厨房,所以做饭取暖都是在房间里的火塘旁边。这导致产生大量烟雾,使得人们只能蹲着才能睁眼,而站立时就会被熏得泪流满面,什么也看不见。据说,这样的状况是为了防止土匪入室抢劫,因为强盗们一进门就被烟熏瞎了,而蹲在地下的瑶人却能清楚看到他们,从而可以从容地用刀或者柴棒敲断强盗们的胫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心的人总结出了很多经验,于是矮桩拳就这样产生了。而当人们打猎时,因为荆棘丛生,要想跑得快,就必须缩起身子钻进去。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技能后来都被融入到了拳法中,因此原始瑶人拳的一个特点就是先蹲下来,然后缩起身子钻进去。
至于技法,它们全都是打猎时对付野兽的手段,如果是想活捉回去加以驯养,就先撂倒,再擒拿捆死。如果猎物太凶猛,就痛下杀手打要害,直接报废。在部落之间的人与人的战争中,这些技术成为了杀人术,并慢慢成为秘传。
瑶人们并不会刻意练功,他们长期生活在山里,打猎劳作,同时也学艺于自然。天然体质和天然功夫,如舂米可以练脚力筛米可以成就乱环决。所以有猿猴之灵,有虎豹之猛,即便为了传承,也只有极简单的单操功架,没有繁复套路。
据族谱记载,我家族祖上原籍江西,是朝廷武官。当明洪武年间,贵州黎平民间农民起义,我祖上被派遣作为平乱第四路先锋领兵驻入黎平府,从此扎根繁衍子孙。在清代,我家族子孙早已弃政从商,并成为大族,在得到瑶人的传授之后,将家传战场武功融入其中,加以修整完善,将其命名为逢门拳。
逢门拳比原始瑶人拳,在保留原有技术基础上,不再是单一低架,而讲究吞吐沉浮、闪展腾挪、贴身夺位、封门拔根等。我家族将这套家传战场武功与原本既有的技击理念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高效的一体化战斗艺术。
总之,我所学习的是一种古老技击理念而非现代意义上的“运动”,因此没有任何欣赏价值,只是一种实用的战斗技巧,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像表演一样展示出来,它只存在于实际战斗中,用来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它甚至没有任何装饰性或表现性的元素,只是一个纯粹功能性的工具。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6
202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