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新法科学解读太极拳论入门拳法的反复探究

在太极推手中,运用“沾粘连随”技巧,不仅体现了摩擦力的存在与运用,还展现了擒拿发放技巧中的杠杆原理。太极推手中的“螺旋缠绕”运行,是利用多种矢向力,在运动中随时变化,实现“易化能攻”的效果。太极的“四两拨千斤”,体现了弧形运动中的“切向力”。

抽象地讲,当对方以水平力击来,我们可以应用数学公式:水平力×COS90°=O,即竖力破横力,可以小力破大力。但是,这里忽略了摩擦力的计算。在实战中,双方力量的角度随时变化,使得使用数学公式精确表达整个过程困难。但我们可以通过身心感受和下意识反应来应对。

太极拳推手的一个特色是“引进落空,合即出”。当对方打来,我会粘住对方的力量,让空生出新的动作。当对方感到失去重心时,我借着惯性的作用回击,对方必被我所放出。此乃舍己从人在力的体现。

如果我化开对方发来的力量,而对方欲调回身形,我可顺其惯性而发动,一起收放相机,以此达到二者的协同效应。这也体现了舍己从人的理念。在内劲的产生上,由于丹田气的作用,加上意识指导下的瞬间意、气、力的转换,使身体后坐而前发,从而增强爆发力的效果,这在物理学中可以表示为P=l/2Mv(P表示能量,M表示质量,v表示速度)。

练习内劲还需要全身各部分协调配合,这是通过长期训练形成的。而且,如不恰当地进行练习,则可能造成气滞血淤导致伤害。在分析太极拳中的物理学应用时,我们发现它并非刻意能够做到,因为功夫在身上,而非仅仅依赖于技术上的掌握。

太极拳如同无定形的浑圆,无一处凹凸,可谓千变万化,只可意会,不可全面表达。正如图示,它既松沉又轻灵,无穷尽之境。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感觉打拳与否,以及如何将彼此之间的一搭一挡转化为有效攻击和防御。

实战中,我们要虚待实,与彼此不断交互变化动作,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仍然遵循着太极规则。如果对手微有改变,我们就能预知其方向,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以便取得优势。“后发先至,以慢制快”,同时也能够由柔生刚,将力量准确释放到对方失重之处,就自然能够获胜。

总结来说,“ 太极推手”的精髓来自站桩和盘架等基本功,同时也是检验打拳技能的手段。深厚基础使得操作自如,在真实环境下更显威猛。而练习过程中,要培养一种超越争强斗胜的心态,更接近自然流畅的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状态,最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此路虽远,但只要坚持不懈,便能逐步领悟这门高深艺术,为自己带来一种恬静泰然、融入大自然的情感体验,最终获得那份难以言喻的太極之境。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