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新法解析太极拳之身法秘籍反复探究古老武术的奥义

在太极推手中,运用“沾粘连随”技巧,不仅体现了摩擦力的存在与运用,还展现了杠杆原理的应用。太极推手中的擒拿发放技巧,更是通过螺旋缠绕的运行,利用多种矢向力,在运动中随时变化,以达到“易化能攻”的效果。而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则体现了弧形运动中的切向力。

从数学角度来看,当对方以水平力击来,根据公式:水平力×COS90°=O,即竖力破横力,可以小力破大力。不过,这里忽略了摩擦力的影响。在实战中,双方力量的角度不断变化,使得无法精确表达整个过程,但可以通过身心感受和下意识反应来应对。

太极拳推手的一大特色是“引进落空,合即出”。当对方打来,我会粘住其力量,并顺势让开,此时,我们的力量方向相同、速度一致。当对方欲失去重心而调整身体时,由于惯性的作用,他们难以突然停止或改变方向。此时,我借着他们的力量发动,对方必被我所放出。同样,如果我化开对方的力量,而对方欲调整身形,我可利用他们回劲的惯性抖转腰身并趁势发动,使我们的力量相互配合,最终使对手也被我所放出。这体现了一种舍己从人的策略。

内劲来源于丹田气,在意识指导下瞬间意到、气到、力的爆发产生,加速使得能量倍增。全身协调配合是长期训练出的技能,而盲目拙气拙力的练习可能导致气滞血淤伤害自身。

以上仅为对太极拳某些部分分析,其人意、气、力的运行无固定模式,而且不只是刻意操作出来,而是在身体上形成。在太极图示中,如同无定形浑圆,一处凹凸皆不可有,同时松沉又轻灵,无穷循环地运行。我们在实际推手中感受打拳之劲,对与否,以及打拳与推手相互辅助。

实战中彼此搭配,每挨每皮毛便知其骨髓,将彼劲化为背势,“以柔克刚”,虚待实随其变而变,无固定模式但不脱离规矩。我微动即知彼劲路所在,他们微动我亦有相应变化,没有丝毫差池,这便是后发先至、“柔极生刚”以及将劲点放在失重之处取得胜利。

太极推手源自站桩盘架等基本功,同时也是打拳检验标准,相互为用。如果功底深厚,则在推手和真战场上使用自如。“打拳如有人,有人如无人”,恰到好处,一招一式练去自然犟力,从而获得内外合一之境。一招一式升华成为圆活趣味,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便显得恬静泰然,那么太極意境就悄然而至。

练习太極需要全心投入,当融入大自然,便会感到恬静泰然,那么天地之道就会悄然向你走来。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