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功法秘籍9000部:太极拳中的“命门后突”之谜
在众多武术中,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内外兼修、柔韧与力量并存而受到世人瞩目。然而,在练习太极拳时,有一项被广泛传唱的技巧——“命门后突”,却引起了不少人对于其真实性和必要性的疑问。
所谓“命门”,在中医名词中有着两个概念。一是指两肾之间的一个部位,位于腰脊的两旁、腹腔的后上部;另一个概念是针灸穴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脊柱的后方。这两个不同的解释似乎让“命门后突”这个说法变得模糊,不再是传统太极拳中的一个明确术语。
若论及历史文献,一些著名太极拳家如杨澄甫、李雅轩、董英杰等人的作品,并未提及到“命门后突”的说法。陈炎林先生1949年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详细记录了田兆麟先生传授的情形,而陈鑫先生1930年的《陈氏太極拳圖說》同样没有提及此说。此外,顾留罄先生1982年的《太極拳術》,郝少如1963年的《武式 太極拳》,姚继祖1999年的《武氏 太極全書》,吴英华&马岳梁1999年的《正宗 吴式 太極全書》,孙剑云2003年的《孙式 太極诠真》以及冯志强1993年出版的《陈氏 太極入門》都没有提到这一点。
尽管如此,“命门后突”的说法可能是在九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现代描述。在叶大密1965年写作于78岁时所著的文章中,他讲述了如何通过拔背顶劲来拉伸背部肌群,从而达到腰骶后的微小动态变化,这种变化虽然感觉上像是腰部向后的移动,但实际上并不一定意味着真正发生了位置上的移动。而周稔丰教授在他的书籍中也强调了正确利用这种弓腰感觉可以减少腰椎向前的曲度,使得身体姿势更加平直。
总之,对于是否需要进行"命门后突"这样的技术,没有一致意见。理论上来说,这样的动作应该能够帮助提高练习者的体型和技艺,但是缺乏足够的事实支持说明它是否为必需或有效。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参考更多关于古代和现代经典著作,以及与高级师傅交流,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3
2025-05-15
2025-05-13
2025-05-19
2025-05-19
2025-05-13
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