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心诚教授的太极拳内劲之舞拳法十六招式图解宛如天籁之音引领者在练习中与内力进行一场和谐共融的对话

太极拳内劲之谜,如何揭开其神秘面纱?答案在于整合的奥义。若非走上这条道路,内劲永远难以显现,内功亦将一去不复返。未能走上整合之路,便难免陷入假拳、病拳的泥沼,那么又怎能享受到太极的真谛?

笔者将分享几点体悟,以期助你一臂之力:

首先,要确立意念的主导地位,让它始终牵引着整合内劍的心法。这并非神秘莫测,只是需不断探索找到那分寸。一心专注便易迷失,一散则乱。习练者常见的问题就在于心态散漫,由此而来的烦恼无数,他们往往在集中注意力时出错,从而无法静下心来,有时虽暂时平静,但容易起伏,因此调整心境,是整合内劲关键所在。

其次,要从局部整合开始,然后逐步扩展至全身。在初学阶段,身体中的力量处于游离状态,如同散沙需要水和胶水共同凝固才能形成坚实的一片。此过程中,不宜过多,也不宜少,就好比给那些飘浮游荡的力量加入适量的调味,使其成为真正可用的内劲。而意与气不同,它们聚集成形,又散开成气,这种定势又称为动力定型。想要一次性解决周身整合,这通常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循序渐进,从线到面再到体,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

接着,我们可以从手部作为易于操作的手段进行起步。当我们练习掤捋挤按四正采、挒、肘、靠四隅时,首先要让意念贯穿整个手部。在《十八诀》中提到的“掤在两臂、捋在掌中”等,每一个“在”都紧密相连,与手紧密相关,而没有手部融会,则难以施展。如果说杨振铎先生关于抻出肘尖空出胳窝拽膀尖连腕带指的话,以及魏树人先生张肘开胸塞腰虚腋,以及祝大彤先生的手指如灌铅李和生先生认为手发热发跳王芗斋先生意念达到后如放电这些都是对手部内部流转精髓的一种解释,那么它们就是落实了古老拳术中的“形于手指”、“气贯于指”的理念。

最后,要通过意气流通达到自我运行。使用意引气导引只是一个方法,当你的意达到外界,你的情绪遍布全身,你的心灵超越天地时,那就自然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力随着五脏六腑筋骨皮肉血之间自由移动,而不需要用意识去控制,也不会有任何执着感。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出神入化”,即达到了最高境界。

总结来说,将穴位点作为入口点来修补经络系统直至触及神经末梢,是一种有效迅速且直接路径。在众多穴位中选择几个主要穴位开始修补相关经络通道,并最终影响毛细血管乃至微小粒子,这是一个简洁明了且深刻理解的人生智慧,即使人们构成了由无限数量微小粒子的宏伟建筑,其思想却能瞬间覆盖千万亿个微小时间单位,无论何处皆可触及和控制。这听起来可能令人困惑,但只要明白就会发现其中并没有什么玄妙或不可思议的地方,因为世间事物总是相反相成,即使身体由无数微小颗粒构成,而人的思想却能瞬间跨越千万亿个细节,可以轻松应对一切挑战,无论是治愈疾病健壮身体还是启迪智慧追求光明,都不过是一种技巧性的运用。但对于习练者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网络系统来连接并融会各部分,同时确保每个部分都互相协调,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强大的网络结构,然后利用这一网络系统将内劲融会贯串,使其形成统一而有力的整体效果。

标签: 武林人物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