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拳源远流长,自古便是汉族传统武术中的瑰宝。它的起源可追溯到佛教,一直在北京潭柘寺中被精心保传。第二十二代传人养性大师(原名温仰)将其带入了清朝光绪年间,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此之前,养性大师遍游冀中,与各地善士结缘,使得清拳在这一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从第二十三代开始,李鹤鸣接过了这份神圣的使命,他将清拳进一步推广至河北宁晋县,并对其进行了深化和创新。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高超技艺被世人所认可,被誉为“少林继美、武当比踪”的典范,其内外兼修、形意并进之特点,让它与众不同。
清拳不仅是一种外功,更是一种内心修炼,它以“一清二静”为核心理念,即心无杂念、动作庄严静默。这意味着练习者必须在一个寂静无声的环境中,以一种专注而又平和的心态来掌握技巧。此外,练习时还需遵循一定的节奏和步伐,不许发出任何声音或做出显眼动作,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除了这些基本功夫之外,清拳还融合了禅定调身法、内心静化法等多种修炼方法,以及跌打损伤、刀枪红伤等治疗技术,使得它成为了一门全面的武学体系。
至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养性大师曾题写于潭柘寺的大雄宝殿上的一句御笔诗:“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这不仅反映了他对于自然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也是对他所创造出的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一次致敬。
2025-05-15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