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深植着一股强健、勇武、好锻炼的民族气质,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自古以来便是他们文化的一大特色。武术不仅是回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演化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体育传统和人文精神。在唐代以来的西安,练武风尚从未间断过,无论老幼都热衷于此。而在南方,许多回族群众也擅长武术,并且保持了这种与众不同的习俗。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回族更是对武术情有独钟,将其世代相传。
对于习武,他们视之为“圣行”。昆仑派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华武术流派,其拳法、器械和对练技巧既继承了中华古老的传统,又在这些方面具有鲜明的创造性。这一门派以昆仑山为象征,被称作“昆仑派”,并被誉为与少林、武当、峨眉齐名的大四门派之一。
在虚构的小说中,有时会描绘昆仑派源远流长,从周朝 武王时代就开始萌芽,但实际上关于其具体起源的情节往往充满神话色彩。例如,一些故事中提到鸿钧一道分给三位友人:老子(李耳)、元始和通天。老子有一个弟子,而元始则有十二位高手,其中十二位师傅被尊为昆仑派的十二祖。而后来,这个宗教又分成了东西两家,都属于道家的范畴。
从东晋铁棱道人的出现开始,每代都有一批高手传承这门秘笈,最著名的是唐代三位剑仙——圣天云、天风和天雷,以及宋代八卦龙形剑法的大师王龙。此外,还有元代双鹤、三心及七剑等人,他们各自掌握了一系列精妙绝伦的手段。
清末至民国初年,昆仑三英——一心、二心、三心继续推广这一拳学,并将其带入现代社会。在抗战期间,一些学者还曾经学习过昆仑派中的拳法,如泸州市合江县李清明,他在遇见张云楷后得到了深入学习。在1947年,刘裕隆等人在万县国术馆遇到了刘惠元老师,并拜师习艺,对这个流派产生了进一步影响。
今天,在四川万县市、高新区以及其他地区,如南充市和泸州市,都能找到保留着这门古老而宝贵艺术技艺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