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资料网上的我反复体悟太极拳的内劲

古代太极拳家所讲究的力量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力量,他们称其为“气”与“劲”,有时也称为“力”。《杨氏老谱》中将“力”与“劲”区分开来,将“劲”定义为是与“气”有关系的,是由于筋;而“力”则与之无关,是由于骨。然而,近代太极拳家仍然将这种特殊力量称为“力”,反映出古今太极拳家的理解存在差异。

近代末开始,“势”的概念逐渐被一些太极拳家改称为内势,而现代人又将其称作内气。在陈微明先生1925年的《太极拳术》中,最早出现了内势这一称谓,并且杨澄甫先生提到:“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劒。”这表明了内劒是一种通过不用力的锻炼产生的气。

随后,一些太极拳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如陈微明先生在1927年的《太極剑》中说:“惟武当派张三丰所传乃纯粹内家,以其毫不用气力也(浑身松开,不用气力,方能长内傀)”; 郑曼青先生1946年的《郑子太極拳十三篇》里记载杨澄甫先生对于"傀" 与 "力的区别所说的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便是傀,刚的死的无弹性的便是力的;" 陈炎林先生1948年出版的《大师合编》里记载田兆麟先生对于"傀" 与 "力的区别所说的是 “力為有形,傀則無形”,說 “傀’是疾如閃電,一發便收……毫不費勞”。

尽管如此,对于如何获得和使用这些特有的力量,即使在近代,也仍然存在着迷雾重重。而我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迷茫中走出来,我相信已经能够基本了解这个问题。我认为古典经典、近代论著以及我的实践体验完全吻合。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术语只是汉语里的广义概念,与非武术书籍中的同名词汇可能并不相同。其次,《杨氏老谱》的描述涉及到了肢体骨骼和肌肉之间传递性质的问题,再次,它们都属于活动性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它们都是由古人的观察总结出的生理现象。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发倔”的本质特征包括7个因素:如练、松、沉、撑、蹬顶,无形。这7个因素在发倔一瞬间似乎同时发生作用,但实际上,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一系列协调但不可分割的情节。我会详细解释每一个因素:

如练:这是最基础的一点,也是我最初理解到的感觉。当你的身体竖直向前倾,你的手臂伸直撑在墙上,然后你让臀部向下压,使得脚、臀、高头形成顶点下的三角形再次变换成顶点上的三角形。你会感受到整个身体像波浪一样摆动,这就是类似绸缎抖动一样流畅地从一头传递到另一头。

松:全身放松是实现这样的动态必需条件。如果没有放松,那么很难完成这样的运动,即使完成了也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倔效果。

沉:沉稳的心态和正确姿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帮助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准确地引导能量。

撑:撑起胸廓,让肩膀保持宽敞,这样做可以增加应激能力,同时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我们的呼吸,从而影响我们的精准指挥。

蹬顶:足尖轻轻蹬地,可以激发出一种潜在能量,并通过整条脊椎扩散出去,使得整个身体变得更加灵活和充满活力。

无形:虽然看起来像是外界反应,但是真正发挥效用的正是在内部发生的一系列精巧调整,这需要不断实践才能掌握。

通过这些具体步骤,我们就可以慢慢接触到那深藏于心底永远无法言说的真谛——那就是作为一名修行者,在追求高级状态时需要不断探索自我边界,从而推动自己向前迈进。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