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轩(1915—2004),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县人,是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传人,也被称为武林名号“二先生”。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但为了遵守武林规矩,他放弃了仕途道路。在34岁时,他选择了退隐武林,并与尚云祥约定一生不收徒弟。李仲轩晚年在《武魂》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提供了关于形意拳历史和技巧的宝贵资料,还深入探讨了中华武学的哲学理念。他因其贡献,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他的名字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社会开始重视和提倡习武文化。这一时期,不少政治领袖,如孙中山、冯玉祥等,都曾直接参与或支持一些著名的武术馆,以此来推动民族复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意拳等多种中国传统 武术门派迎来了风光无限的一段时期,它们代表着当时最高水平的人体艺术和实战技术。
李仲轩在其回忆录中详细描绘了那些高超功夫让现代人难以置信的情景。这些故事中的薛颠等前辈人物,其功力之高,让后来的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古老而神秘的力量。如果你对这段历史充满好奇,可以阅读李仲轩撰写的小说,从中可以窥见中华古代 武术领域独有的魅力与奥秘。
然而,即便是最优秀的练习者,要达到真正的心得境界,对自身修养要求极为严苛。不仅要有强大的身体素质,更需要坚定的道德底线。一位真正达到了心得境界的人绝不会轻易出手伤害他人,也不会为了求取虚名而炫耀自己的本事。因此,“止”和“戈”的意义远非简单地看似那么浅显,它们背后的智慧更值得我们深思。
过去,在真正在场上的对决中,没有像今天这样粗暴无礼,而是以一种优雅、高洁的手法展现自我,那种战斗结束之前,你几乎无法察觉到对方的一举手足可及。而现在,有些所谓搏击比赛简直令人失望,因为它们缺乏那种精湛技艺,只是一味地死缠烂打,无助于提升个人能力,更不用说展示任何美丽。
遗憾的是,由于1949年之后中国政府开始系统地排斥并铲除传统文化,其中包括许多形式如太极拳、八卦掌等中国传统 武术,一批又一批卓越的大师被错误地指控成为会道门成员,最终遭受枪决。这其中,就包括李仲轩师父薛颠先生,在1953年的悲剧命运里,他成了这一过程中的牺牲品之一。
个人荣誉
作为尊敬的大师级人物,李仲轩没有接受过正式训练,却成为了形意拳的一个重要代表。他34岁就退出了公共生活,并且履行与尚云祥之间誓言,一生未接纳过徒弟。在晚年的岁月里,他将自己对于这门艺术深厚理解通过《武魂》杂志向公众分享,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珍贵史料以及对这个古老流派内涵解释。此举再次证明了他的价值,使他成为所有追寻中华古代 武术精神的人们共同仰慕的事例。他因其贡献,被广泛认为是“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他的存在引起国际范围内巨大的共鸣。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