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不知太极拳24式之名称顺序图解便是传承金文学的感悟之门吗

太极拳,作为我国宝贵的武学文化遗产,不仅是凝聚太极先贤武学财富,更是实战证明和合乎生理的健身防身运动。1956年和1958年,国家体委根据杨式拳架先后整理出《简化太极拳》和88式拳架,以适应益寿延年的保健需求,深受中老年人喜爱,使其成为流行传统太极拳架。

百年前,太极拳发展重视技击方面,而今正向技击、竞赛与医疗保健三方面平行发展。杨式太极拳套路与准手方法符合三方面要求,让练习者兴趣盎然。全球影响之深、传播之广,或许最为表现在杨式太极拳上。

推手是练习者必由之路,它融合各门派特点,是传统文明高雅的武术技击形式,对提高素质及防身有高价值。我曾在温州拜师陈永芬学习,当时老师教推手八招法,我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多年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借力打力的重要性。

后来,在上海拜访褚桂亭师爷并得以学习他的内家拳。在他那里,我了解到了杨澄甫先生创始的杨式大架以及少侯先生精辟之功夫,这些都让我对自己的武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杨式(褚架)太极拳以稳重不失轻灵、舒展自具紧凑为基本风格,同时保持原理基础,又巧妙变动增添内容,展示个性魅力。这一风格强调形意俱备,以神为先,以及刚柔相济、存心于内形之于外等原则。变动需符合整体结构和风格,以增加难度促进对功夫理解提升。

在训练中,我们要走步走架,如88式活步训练慢快慢结合定步站桩,对拆招进行练习,还包括形意三七步桩等训练。此外,我们还要学习每一招攻防含义,以及十三势八法中的掤捋基础劲法,每招皆需腰腿皆动初求开展后求紧凑。

通过系统传统方法训练,可以提高蓄发整劲功力,从而更加感受到“不练功,一场空”的道理。在我的师父褚玉诚身上,我看到了中国武术界内家拳的大大家风范和武学精神,他集太極、形意、八卦於一身,为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