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太极:守护传统武术——金文学
岂不知,古老的武功秘法藏于太极拳之中。金文学不仅是对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一种融合了生理学、哲学和技击艺术的独特运动形式。
自1956年至1958年,国家体育委员会根据杨式拳架整理出了《简化太极拳》,以及后来的88式拳架,以适应现代人追求健康长寿的需求,这些变动尤其受到了中老年人的欢迎,并成为了流行的太极练习标准。
百余年前,人们更侧重于技术与实战,而今则逐渐将注意力转向技击、竞赛和医疗保健三方面。杨式太极拳既适用于技术挑战,也能满足竞赛需要,同时它在体检时表现出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使得它成为一项全面的锻炼方式。
推手作为练习者必经之路,是通过不断钻研与苦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交流技艺的手段。在中国乃至世界,它以其文明、高雅而受到广泛赞誉。它不仅是一种评估个人技艺水平的手段,也是朋友间相互学习、切磋、比赛的一个完美平台,对提升素质及防身健身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笔者多年的学习经历始于温州名师陈永芬老师那里,他们教授推手采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招法,其中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乘势借力破坏对方平衡抓住机会乘虚而入以实破虚,使我对这门武术产生了深刻兴趣。此后,在上海拜访武林宗师褚桂亭,我被他的内家拳风格所吸引,并在他指导下进一步掌握了杨式(褚架)太极拳。
褚桂亭师爷是杨澄甫先生得意高足之一,他接受了扬公少侯先生的指教,并在江浙沪地区为普及杨式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经验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内家打法,因此被称为杨式(褚架)太極拳。
这门打法以稳重轻灵舒展紧凑形意俱备神为先定势沉稳运势柔活收足快落步轻虚实分明无过不及身腰胯足中正圆活取中速度均匀等特点著称。在保持原有风格基础上,对某些动作进行巧妙自然的变化,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展现了个性的魅力风采。他总是在训导我们:“存心于内形之于外刚柔相济以神为先。”
变动必须符合整体结构和风格,以增加难度促进对艺术理解以及功夫提高。他举例说明:
前进或后退时起步收脚提膝落步直线两足跟对齐。
定步掤捋挤按变为跟步掵捋挸按(俗称活步垫步)。
左打虎由“右捋采接左上侧击”变为“左裹拦搂膝接上侧击”右手下按接肘击。
玉女穿梭增添“捋劈抹穿挤五手法”。
这些变化汇集成了褚玉诚师父毕生的精华,被认为是对传统内容的一次丰富与发展。而这一体系更适合实战需求,与传统训练方法结合,使我重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大气象,以及哲理、生理和技击力的完美结合。这一切都让我更加珍惜并致力于保护这份宝贵遗产,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这种古老而神秘武术带来的益处。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5-08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
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