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内涵丰富而深邃,“以求太极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通过意气的变换来掌控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自我制约,而非被动受制的境界。
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和赵堡太极拳基础上创编了武式小巧紧凑的拳法,这套拳法集成了强身、防身和修身,将其称之为武式太极拳。经过实践形成简洁精要无一遗漏的经典——《武式太极拳论》。这门技艺以干枝老梅著称,无华朴实,是一种高效简便的手法。
陈固安和吴文翰都是邢台国术研究社推广优秀武式代表人物。武派太极拳讲究起承开合四个基本要求,在清末民初时期,由郝为真在河北永年县城教导,并与杨兆林所教授不同,被当地人区分为“郝架”、“杨架”。
1961年天津市出版了《郝为真氏开合太极拳术》,明确表述了“开合”二字,从此人们习惯于称呼这一流派为“开合架”,反映出它独有的理念与要求。
《王宗岳 太極拳論》是该流派理论依据,它阐述阴阳之道即动静相依,其中“动之则分”体现着变化与演进,“静之则合”体现着凝聚与归纳。这一点在武禹襄先生指导下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他将这种理解应用到实际训练中,用"静如山岳, 动若江河"来形容走架打手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