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呼吸浅谈拳法十六招式图解在社会中的应用

我深入研究了陈式太极拳的老架一路,发现其与杨式太极拳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比如两者都强调心静体松、立身中正等基本原则,但在掌法和劲道上有所不同。杨式太极拳要求五指微屈自然分开,而陈式则采用瓦垅掌,指肚微后张,并且特别注重缠丝劲、蓄发力和呼吸运气的训练。

学习陈式老架一路需要从基础到高级阶段逐步进行,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保持正确的站姿,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第二阶段要求将呼吸与动作相结合,使内气按拳架动作规律地运行;第三阶段需要掌握较正确的拳架动作并自如执行;第四阶段需确保拳架准确,内劲充足,意气转换灵活;第五阶段达到刚柔相济状态,无论是松或活,都能表现出完整的一套太极。

通过多年的杨式太极练习加上一年时间学习陈式老架,我已经感受到气感,可以按照拳架动作规格进行有规律性的呼吸,让内气顺畅流通。这不仅使手臂产生麻胀感,还让手指不自觉地轻微活动。我对这项运动越来越热爱。

此外,由于长期练习,我曾经患有浅表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但自从学会了以正确方式进行呼吸配合,一年多没有再吃药,而且胃也不再出现问题。因此,我决定以陈式老架一路中的部分技巧为例浅谈太极拳中的呼吸艺术。

首先,“起与落”的呼吸,即手臂举起时吸气,下按时呼气,这种同步配合帮助提高整体协调性。而“开与合”的呼吸,如懒扎衣的手臂向外展开时应吸气,当手臂向里合时应呼氣,这样的配合增强了整个过程的平衡感。接着,“升与降”的呼吸,如斜行拗步中身体下降时缓慢均匀地发出声音,与身体重心上的变化相互作用。此外,“屈与伸”的呼吸,如上三步中右手随腰缠丝回收过程中应采取深入腹腔而又细腻的声音,以保证全身协同运动。而“蓄力与发力的”呼息,如掩手肱拳中全身蓄劲并伴随着深度连续性的鼻音,同时释放力量,有助于节奏控制。在“内旋与外旋”、“向心与离心”、“虚实交替”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的招式操作中,每一个动作都应该精准配合同样的或反映该招势特点的声响模式,以实现整套功夫形式的一致性。

最后,“虚实交替”的脚部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当脚做到“虚”位即当准备移动或者开始新的一系列行动的时候要用鼻子接纳空氣,当脚进入“实”位即当完成移动或者进入新的姿态的时候要用嘴巴发出声音。这种踏步方式可以帮助调整节奏,使得整个身体更好地适应每一步走法,从而增加内部稳定性和力量输出效率。

总结来说,在练习任何一种太极风格时,要带着一定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每一个具体技能点。如果能够认真理解这些原则,并在实际操作中把它们付诸实践,那么最终会感到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灵活,精神也更加放松,最重要的是,你会感觉到一种难以言喻但又不可抗拒的情绪——那就是真正成就了一门武艺。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