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宝库中,藏匿着众多精妙绝伦的门派拳种,每一路都如同星辰璀璨,照亮了中华武学的传统。地术拳,便是这繁星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地理智慧,为武林增添了无限魅力。
地术拳,又称地术犬法或俗称“狗拳”,源自明代闽南白莲庵,由尼姑四月大师所创,是福建七大拳种之一。至今已传六代,其流传过程充满传奇色彩。在近代宗师陈依九定居福州后,这门稀有拳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由于地术拳源于寺庙,归属于宗派系,又因其地域在闽中,与长江以南地区相连,因此它既融合了南拳的特点,也吸收了北腿法的优点。从其整套拳路风格分析,可以发现它既具有低桩、扎马、稳实、刚猛之气,也展现出动作灵活、多变、起伏飘洒之美。此外,它还独具一种深邃的地面功夫,即地面技击术与术,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武艺最为显著的地方。
2009年,地术拳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2011年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认证。这意味着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社会层面的认可和尊重。
在地术中的练习者们模仿狗类机警敏捷和凶猛,以翻滚扑摔剪奔窜跳钻挂等方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风格。上、中、下三盘融会贯通,体现了快速迅猛的手法及灵活多变的手段。这使得每一次演练都充满惊喜,每一个动作都富有韵味,如同一首曲子般流畅自然。
地术不仅仅是一种打斗技巧,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以落地为主体发挥制敌威力的能力,有如鱼得水般自然舒适。在执行时,不论是在空闲还是在地面,都能轻松应对各种挑战,使人感受到一种刚烈多变且阳刚之美,同时也拥有舒展大方且安然自得的情怀,是一种集南少林与北腿法于一身的绝佳结合体。
此外,地术还蕴含着仿生学原理,将生物力学运动力学及机械力学巧妙结合,在结构运动中的运用,让人们能够通过巧妙反关节原理轻松擒拿锁控对手。这种技巧不仅在专业比赛中得到应用,而且也被军事训练单位采纳用于教学训练,而在医疗领域则被用来治疗伤病并进行养生锻炼。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这个稀有的艺术形式的地位及其价值。不论是在影视作品中还是媒体报道上,都能看到对这门古老技术深度探讨和介绍。而作为一名代表性的典范,该门派正在不断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并计划将其列入部队和公安培训内容,为社会服务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弘扬民族精神,为传承中华武道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