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24式自学图解十年不出门的原因分析

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炼太极拳的原因之一是它适合男女老少,这种柔和缓慢的运动方式使得青年、中老年人都能享受其锻炼带来的好处。太极拳不仅能够增强身体平衡性和协调性,还能陶冶身心,放松精神。但作为一种对抗性的运动,它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乏定向锻炼的程序和内容。

据我十多年的太极练习经验,单纯盘架子虽然重要,但过于依赖这项技术可能导致技击水平提升缓慢。我认为要掌握好适量或者少量的原则,以免影响健康。关于“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说法,我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即需要长时间修炼才能达到较高水平。

在近三十年中,我尚未遇到真正具有高级技击水平并且能够进行较高水平对抗性运动的太极拳高手。尽管有一些名家以擒拿和摔跤动作展现出色,但这些并不完全符合传统太极拳功夫。这促使我思考,我们是否应该从根本上探索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得太極拳能够更好地表现其实力。

回想起1958年全运会上的表演经历,当时我因打得柔而获得了山西省武术运动会的太極圈冠军。不过,那时我的练习时间并不长,而是主要依靠快速发挥。我与其他名家的比划中发现,他们往往因为腰酸腿痛而无法继续,所以消耗大、能量损失严重,有时甚至只能领略局部功夫。

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很简单:如果没有正确地发挥力量,没有试力,没有力的运用;如果桩功不扎实,就像无源求水,无本求木一样。在盘架子的执行上,如果过于轻柔,就是发力不足;如果过快,就是试力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桩功基础上下更多工夫,让百炼之外还有一站,因为站桩才是拳学的根本。而如何站桩,又是一门深奥且复杂的事物,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学习。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