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炼太极拳的原因之一是它适合性广泛,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健身锻炼。太极拳作为一种柔和缓慢的运动,对于年轻人、老年人以及中老年人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能够有效地锻炼身体平衡性和协调性,同时陶冶心灵,放松身心。但在对抗性的运动方面,太极拳存在不足之处,如缺乏定向训练程序和内容。
我个人十多年的太极练习体会了这一点:单纯盘架子虽然重要,但如果少了就难以达到效果,如果过多则消耗大,不利于健康。历史上很多太极名家活到五六十岁便去世,这可能与他们长期坚持但并不精进的太极练习有关。
关于“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说法,它意味着要成为一名高水平技击高手需要很长时间。这也反映了在技术实战方面,传统太極武术仍有待提高。近几十年,我尚未见识过能在较高水平对抗性比赛中胜出的真正掌握 太極拳技击艺术的人物。在民间,有些被冠以“太極名家”的人,其打法往往包含擒拿摔跤动作,而非純粹的 太極功夫。
因此,“太極十年不出门”更像是一种方法上的局限,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探索并改变这种现状。在我的记忆里,当时参加1958全运会表演时,我凭借山西省武术运动会中的小圈冠军称号,以其独特风格赢得赞誉。那时候尽管我的练习时间还短,但是打出的风格柔韧而充满力量。我曾与当时许多著名的大师进行过比拼,他们却因腰酸腿痛而无法继续战斗,这显示出了他们训练方式的一些不足。
为何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其实问题就在于很多人的学习方式没有发挥力,没有强化力量,而只是停留在试力阶段。而桩功(站桩)的修养又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它是发力的基础。如果桩功做不到位,那么所有后续的努力都将无效。此外,如何正确站立,也是一个深奥且富有智慧的问题,是整个武学教育中的核心所在。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5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5
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