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武术中的智慧之泉适合自学的修行之路

太极拳,作为一门精神与身体并重的艺术,深植于“心意用功”的哲学之中,不依赖于世俗的“嫡传”、“家传”或是代际传承,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追求名利、独尊武林的陋习,与太极拳本质背道而驰。

太极拳虽是一门武术,但其生命力在于攻击与防守的和谐共生。它的攻防内涵与人们对健康和精神境界的追求相辅相成,而非矛盾。在将太极拳美化、体操化,我们其实是在扼杀其灵魂。

作为国宝级别的一大武术流派,其哲学性深厚,反传统性、反习惯性以及全面的系统性,对人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而将太极拳推向全民健身运动,无异于把大学办成了老年大学。

该流派创立不仅没有跨越几代人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大型积淀,更不能归功于单一个人。若说其源自某位乡坤凭兴趣编制,则效果接近虚无。

不知杨露禅在北京王府内授拳是否开启了太极表演化先河?杨家父子的改进与广招记名是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太极比赛套路及简化套路确实达到了巅峰——福兮祸兮?

太極為身心兼修之運動,以「以武演道」、「格物致知」乃至於「脱胎换骨」的功效著称。而高超者如杨班侯,其暴燥情绪出手凶狠失手打死爱女,我宁信其伪也。我私下猜度,他面对职业生涯迎合习练者的挑战,以及自己的曲高寡闻,心绪郁闷倒也可想而知。

太極文學多處於低水平重複。「鸳鸯绣出凭君见,不将金针度与人」,行功感受建立於對應層次上的各項準備上對初學者大談神明階段則增加畏難情緒與神秘感,只是徒增工夫。讀者需的是階級達到的「绣花针」,非對「鸳鸯圖」的贊美詞。

理論與實踐遠未企及王宗岳、武禹襄、高氏三家的高度,繼承工作尚未做足,便妄談發展創新,使得新拳種、新派等百出花樣。我寧信這乃為太極之沒落,而非繁榮。

9-11:略过

12-14:略过

标签: 武林资讯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