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极拳的艺术表演中,劲力不仅体现在螺旋缠丝的形式上,更在于松沉的运用方法。太极拳以劲法为核心,包含多种如螺旋、松活弹抖、暗明沾粘沉拥崩炸等类型。因此,练习者如何理解和掌握这些劲路变换,是提升太极技艺的关键。
每位练家都知道,掤劲无处不在,它贯穿于所有交手中的太极拳实战。在众人口中常言“处处有掤劲”。但掤字究竟是什么含义呢?现代词典难寻其踪,因为古代文字差异和习惯用法,让后世学者无法确切了解先辈所记载的手迹。而后续学子只能顺从字面意义,加以牵强附会地诠释,这导致了讹传不断。
我基于对太极拳多年的实战和演练经验,以浅显见解试图解读那些困惑爱好者的“掤”——将之比喻为捧起物体,用手捧起重量大小相等。若是五斤水果或二十斤水,我们的手上的捧力即应如此调整,不然便称之为过或丢。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一原理,那么如何将这种力量运用于实际战斗中的太极拳?
当敌来势汹汹时,我们可以视敌来力的大小和速度变化而定出手。我们的掤点往往是在对手发力末端,即使对方施展出强大的力量,我也能通过转化这股力量,将其化为己用的。我可以这样比喻,当一名建筑工人接住从高空投来的砖块,无论砖块何速,他都要顺势而接,将其借势化,而不是抵抗。这便是实战中的接手策略,无论方向如何,都可一致应用。
至于如何发放敌人的攻势,其关键是转化对方来势。当与敌交锋时,不仅仅是手腕上的反击,也可能来自身体某部位,或臂部、躯干甚至腿部任何一个地方——这就是“处处有掤”的妙用。当我瞬间抓住对手的一刻,他就难以再进或施展攻击;随着他变化,我则随之变化,使得他的攻勢变得无效。此乃高明技艺,在交锋瞬间即知敌方力度大小及方向,只需微微转换,便能立即改变他的方向,让他摔出,如同洪均生先生所说的公转一样。
总结来说,掕法根据角度不同分成多种,但基本原则始终不变,即使敌方力度大小及方向发生改变。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