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朝探究腰胯关系在武术12基本动作中的应用

自从我开始学习太极拳,老师就强调每一个动作都要依靠腰部的力量。无论是向导师请教,还是阅读各种太极拳的书籍,都一致认为腰部是太极拳中的关键。然而经过五年的练习,我发现这些理论往往模糊不清,很多人即使练了多年,也未能真正掌握其中奥秘,有时甚至会因为不当的动作而受伤。

在谈到太极拳中的身法时,我们需要明确各个部位的位置,以裆为中心,上半身包括胸、肩、头;下半身包括跨、膝、脚。上半身移动时,要通过腰带肩臂进行协调,而下半身移动则需通过胯带膝脚。如果同时移动上下两部分,那么问题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腰和胯之间的区别,它们发挥劲力的作用不同。在杨式拳中,如云手这一招,上半身随着腰转动,但腰以下的胯绝不能随之转动。虽然太极拳注重轻松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力度。一旦胯随着腰一起转动,就会影响稳定感。在执行左步带胯时,即便你留心调整,只要胯膝稍微扭动,两脚都会跟随摆动,使得形成标准平行并步形状变得困难。此刻,只有当重心落实于左脚,并保持腿部不扭,而让只有腰向左松弛地扭转,与上面的对拉势形成横向拉拢状态。当头部达到130°旋转角度时,膝脚仍然轻松舒适地站在地面上,这样体现出松沉稳定的感觉。

再如,在揽雀尾这一招中,当两臂向下捋时,由前向后坐实,不再移动,此刻仅需扭回身体与双臂,同时毫无用力却又充满力量。此时如果胯随着腰一起扭转,那么脚底下的晃动是不避免的。而且,如果根一旦摇摆,那么双臂也无法发挥足够力量。我见过一些练陈式拳中的搬拦肘,这些人尽管练习多年,却未能发出干脆有力的劲力,因为他们是在同时将所有部分——包括腰、胯和膝——朝同一方向用力。这违反了太极拳对立统一原则。如果抡起双拳,让胯朝相反方向顿挫,则效果大异,其释放出的劲力既有力又干脆,这正是阴阳学说中“前必有后”、“左必有右”的道理所在。

其次,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夹缠”(分离)或“合抱”(结合)的关系。在杨式武术中,如搟腿拗步和野马分鬃上的步法变换过程中,当我们想要改变方向,如果只是让肚子旋转,而不是让整个腹股沟区域参与进来,那么后腿迟迟难以抬起,一直等到胸肩头达到了90°以上才能够推举后腿。这时候,从侧面看去,你可能不得不绕过45°外展你的前脚,再到最终形成弓步姿态。但若只用腹股沟区域来控制整个人体运移,则可以轻易引领后腿,无论是弓步还是其他任何姿态都是如此正确表现出的使用方式。

在武当剑术里跳跃冲刺接马步藏剑等技巧,一些人由于缺乏足够有效利用腹股沟区域,因此无法达到360°全方位稳固落点。类似这样的技术,如42式中的白蛇吐信接独立托掌,以及武当剑术虚步崩剑接转身独立上刺等,都要求以腹股沟作为主要驱动物体而非依赖于背部或颈椎肌肉。

总结来说,太極劍內容涉及至細至繁複,每個動作都有一套特定的規律,只要我們平日練習時,用心去體會每一個動作,用意識去領悟這一切,這樣慢慢來,你會越來越清楚地做好每個動作,並逐漸深入理解這門藝術的一切理論與觀念,這虽不能讓我們達到神仙境界,但至少一步一步地走近它吧!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