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朝探究腰胯关系之新视角应用于48式太极拳全套视频教学与口令指导

自我从一开始学习太极拳时,老师便强调每一个动作都要以腰为中心。无论是向导大师还是通过阅读各种太极拳著作,都强调了腰的重要性。但经过五年的练习,我发现这项理论并不清晰,很多人即使练了多年,也未能完全掌握。

在理解太极拳的身法时,我们必须明确各部位的位置,以裆为中心,上半身包括胸、肩和头;下半身则包括跨、膝和脚。上半身移动时,全凭腰带肩,而下半身移动,则全凭胯带膝。然而,当上下两部分同时运转时,这种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腰与胯的作用。在杨式拳中的云手动作中,上半身以腰带肩运转,而下半身则不能随着腰部转动方向而移动。尽管太极不用力,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力量。如果胯随着腰同时向同一方向转动,身体就会失去稳定感。在形状上,即使留心调整,只要胯或膝稍有扭动,双脚也会跟随而变,不可能形成标准的平行并步。此时,由于胯横向拉动,同时松软地扭转右侧,让左腿稳固下来,从而形成左右对拉之势。这时候,上半身可以扭至130度,而下半身仍保持轻松自然地站立。

再如揽雀尾的手势中,当两臂向下的捋动时,重心由前后坐实固定不再移动,只需扭转腰部进行操作,没有使用力气。而如果胯随之一起扭曲,那么脚底将摇晃,再加上根部一旦失衡,就无法发挥劲力。我见过一些练陈式拳的人们虽然多年修炼,却依旧无法发挥出干脆利落的劲力,他们往往是在用所有关节——肘、膝及髋——同时朝一个方向施加力量,这违背了太极拳原理中的对立统一法则。如果在抡双拳过程中让胯反方向顿挫,则效果截然不同,可以产生既有力的又干脆利落的劲力,这正体现了阴阳学说中的前必后,有左必有右,对立统一的一般道理。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胯作为整个身体运动的大梁。当我们在杨式拳中的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等步骤中改变方向,如果仅仅是靠腰来旋转,那么后腿很难被带起,要等到胸肩头达到90度才能够推进后腿。而外摆出的角度超过45度,但当达到适宜弓步姿态之后,该足必须再次调整到舒适状态。但如果能够灵活地旋开腹股沟,使得整个身体协调均匀,便可轻易引领后腿进入正确位置。这就是正确应用太极拳步法所需遵循的一套规律。

最后,在武当剑术里的跳跃冲刺接马步藏剑这一技巧中,一些人在落脚定型阶段达不到360度,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有效利用腹股沟来引导行动类似这样的技术,如42式内家的白蛇吐信接独立托掌以及武当剑术中的虚步崩剑接转 身独立上刺都是依赖于腹股沟而非颈椎进行控制。

总结来说,太極劍運用的精妙與複雜,它們都有一定的規律,只要我們在日常練習時,用心去體會每個動作,用意識去領悟這些原則,這樣我們就能越來越清楚地執行每一個動作,並且對於這門藝術深入理解,不論是否達到了“登天”,但至少一步一步將自己帶向更高層次。

标签: 武术知识

豫ICP备2023009913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