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开始学习太极拳以来,老师就强调每一个动作都要依靠腰带。无论是向诸位大师求教,还是阅读各种太极拳著作,都提到了腰带的重要性。然而经过五年的练习,我发现这些理论并没有明确地解释清楚,有时候感觉很含糊,这导致很多人即使练了多年,也未必能掌握正确的技法。
在谈及太极拳中的身法时,我们必须清晰部位,以裆为中心,将上半身(包括头部)视为腰以上的部分,而下半身则是跨以下的部分。当上半身扭动时,它们应该与腰、肩和臂相连;当下半身扭动时,则应与胯、膝和脚相连。但当两者同时移动时,问题就会变得复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腰胯应该分离,即胯动而不跟随腰,同时也不能让腰随着胯一起转动。这一点在杨式拳中尤其明显,如云手这种上半身旋转的姿势,上半身完全依赖于腰带,而下半身则绝对不能随着上方的转动方向而移动。尽管太极拳注重轻松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力量。如果胯随着腰一起转向同一方向,那么稳定根部将会受到影响。在形状上,当尝试摆出标准步型时,只要稍微扭动膝盖或脚踝,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步态变化。此刻,由右向左横向拉拢的是胯,而不是简单地扭曲整个身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左右对拉之势,让头部能够灵活到130°角,同时保持膝脚处于轻松舒适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将胯作为方向盘来运用,无论何处皆以此为中心。当整个身体需要按照一定角度进行调整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在 Waist 部分做出运动,而不是牵引全体,那么后腿迟迟无法跟进,最终只能等待胸肩头达到90°角才能够启动后腿。而前脚外侧所需摆出的角度也超过45°,直至形成弓步之后,这个多余的一些额外摆出的脚又不得不再次调整到舒适弓步姿态。但只要通过肘关节进行操控,便能轻松地带起后腿,使得整个过程更加流畅和协调。
武当太极剑中的跳跃冲刺接马步藏剑等技术中,大多数人在落足定式时难以达成360°圆周,因为他们并未有效利用肘关节发挥作用。类似这样的操作,在42式拳中的白蛇吐信接独立托掌以及武当剑中的虚步崩剑接转身独立上刺等舞蹈中,也都是通过肘关节控制而非只是简单使用脊椎骨支持行动力。
总结来说,对于劲力运作而言,每一种套路,无论其复杂程度如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但要用身体去实践,更重要的是用心去理解每一个细微之处,只有这样,一点点逐渐加深我们对于太极拳内涵和逻辑结构理解,从而一步一步走近真谛,并且虽然还远远达不到“神通广大”的境界,但至少不断朝这个目标努力前行。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