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从一开始学习太极拳时,老师便强调每一个动作都要以腰为中心。无论是向导师求教,还是翻阅各种太极拳著作,都提到腰的重要性。然而经过五年的练习,我发现这个理论并没有被明确地阐述,反而显得很模糊,这让很多人即使练了多年,也无法掌握正确的技巧,有时甚至会受伤。
在探讨太极拳中的身法时,我们需要清楚部位,以裆为中心,将上半身包括胸、肩、头视为一个整体;下半身则包含跨、膝、脚。这两个部分在扭动时,上半身的运动应依赖于腰带肩,而下半身则依赖于胯带膝。但当两者同时移动,这种分离就不那么简单了。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腰和胯是两个独立部分,它们发挥力量作用方式不同。比如杨式拳中的云手,上半身通过腰带肩来控制臂部的运动。而对于下半身的胯,不应该随着腰部转动方向而移动。在太极拳中虽然我们并不使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力量。如果胯随着腰一起转动,那么站立的根基也会跟着移动。在形态上,即使你努力调整,只要胯膝稍微扭动,双脚就会不自觉地跟随摆动,使得尝试保持标准平行并步成为不可能。此刻,腹部应该横向拉动,当重心落实在左脚后,就不会再扭動,而仅仅是松弛地向左旋转,与上方形成左右对拉之势。此时,上半身包括头可以旋转至130°,而腰以下的膝脚仍然轻松自然地踩在地面上,表现出松沉稳定的状态。
再如揽雀尾的时候,当两臂向下捋腿,同时裆下的重心由前向后坐实,不再移动,此刻只有扭动腰带才能进行捋腿,无需任何力气,而且感觉舒适有力。如果此时胯随着腰一起扭曲,那么脚底下的位置就会晃动。当根基一旦移动,那么用力的能力也将大打折扣。我经常见到练习陈式拳中的搬拦肘,有些人尽管练习多年,却无法发出干脆利落的劲力,他们往往是在同时用力于全身上下,从而违背了太极拳对立统一基本原则。若能让胯朝相反方向顿挫,则效果完全不同,可以产生既有力的又干脆利落的劲感。这正体现了太极拳阴阳学说的道理,即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对立统一之道。
其次,如果把 胯视为身体转换方向的一种“轴心”,那么当它扭转一定角度,全身体就会跟随该方向旋转,如同搂膝拗步和野马分鬃等过程中所需执行的大幅度侧倾和前进。如果只让腰做这些工作,并不允许胯参与,那么直到胸肩头达到90°以上才能够带起后腿,其外摆角度也超过45°。到了定势之后,还不得不拧开至舒适且正确的地步。但如果能有效运用 胎,让整个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比起单纯使用腰部,更容易完成所有必要操作,使得每个步骤都符合正确运用的规律。
最后,在武当剑法里的跳步冲刺接马步藏剑等姿势中,由于缺乏良好的 背负功能,一些人难以达到360°深入站定其足印,这主要原因就是未能有效利用 脚部作为引领者的功能类似这样的 以 胎引领 的行动,在42式内白蛇吐信接独立托掌,以及武当剑法虚步崩剑接转身独立上的刺击等处,都必须通过 脚代替 腰来实现这一点。
总结来说,每一种套路,无论复杂程度如何,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在日常训练中既用身体去实践,又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悟,就会越来越清晰地掌握每个细节,并逐渐深入理解 太極 拳 的真谛与哲学。这虽然还不能让我“达摩祖师”,但是我一步一步靠近他的境界。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5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