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练拳四十多年,从外家到内家,深刻体会到太极拳不仅是一门高超的武术,更是中华文化中蕴含哲理和技术美学的瑰宝。从初学到有成,如何练?练什么?这是许多习练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我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在“松柔”方面不断追求精细化,是达到真谛、达到了彼岸的必经之路。在此,我将分享一些个人见解,并诚挚地期待各位大师指正。
一、放松三部曲
放松是所有技艺中的统一要领。太极拳要求怎样的松才能灵活呢?总结来说,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层次,或曰三部曲。
第一,思想精神松。这就是要“静”,“净”。思想精神松是练拳的意识基础。如果精神紧张、杂念干扰,那就无法进入正常境界。在这里,有入静的问题,也有道德修养问题。练拳时,要排除杂念,只专注于动作和用法,就像陆地游泳一样感觉有一种无形的阻力,或说“无人若有人,有人若无人”,即把没有对手当作有对手,把有人观看当作无人观看,这样既能专注一方,又能避免精神紧张。此外,“舍己从人”、“后发先至”,这不仅是技术要点,也是性格要素。在推手或比赛中尤其重要。只有这种意识修养,久而久之,也会在生活中表现出稳重性格,这也是太极拳修身养性的体现。
第二,肌肉筋骨松。这就是从精神上的松到形体上的 松。杨澄甫先生曾说:“松要全身筋骨都 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又如他所言:“人的身体犹如地面上的沟洫,一旦沟洫不塞水便行,而经络亦应如此。”如果全身僵硬充满了经络,那气血就会停滞转动也不灵,就好像用一节节链子缠住关节,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连绵不断、流畅自然的太极风范。
第三,腰领全身松。这是一个放松也有秩序的地方,全身上下都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放 松,最关键的是腰胯首先要放 松,然后四肢随着腰胯一起放 松跟着转动。杨澄甫先生曾说:“练太极拳者不动手,便动手便非太极拳。”这句话虽然看似与实际相矛盾,但其实是在讲不要让上下内外的手脚自动,而应该以腰为轴,将四肢带 动,使得上下相合内外相随。而这个话语,是打开太极门槛的一把钥匙,同时也是衡量演练水平准绳。
二、放松状态
那么,在何种状态下的叫做真正意义上的 “立意”的 “提起”?何种状态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 “轻柔”。这些都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一个棍子,如果完全弯曲或者完全伸直,我们称它僵硬;一个绳子,可以任意弯曲,它虽柔软但缺乏固定形态;如果两端固定,则成为一种特定的形状,可以保持拉力且适应变化,如同真正好的打击姿势——垂肩坠肘坐腕舒指,却能够保持前伸状态,就像绳子的两端被牢固挂住一样,即使受到压迫也不会失去定势和力量。
三、生物力学解释
根据生物力学知识,我们知道肌肉分为原动肌协同肌对抗肌固定肌等类型,以及收缩拉长 放散紧张等不同的工作状态。而我们的运动则需要协调各种类型和工作状态,以最小化能量损耗完成某些姿势或行动。如果任何部分过度紧张或过度缓慢,那么就表现出了拙劲,而如果需要保持某些位置却未达到最佳效果,那则显露了懒惰。如果我们依靠地球吸引力的概念来理解,用意不用力那简直就是绝对没有使用任何力量,只是在空中悬浮,不谈运动!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这一点并将其融入我们的训练过程中去实践验证。
四、本质探究
最后,让我们回到《道德经》中的那句名言——“抟气致柔,以婴儿乎?”这里既涉及到了体质(百折若无骨)以及运用的哲思(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柔韧素质,还增强了我们的内部结构,为未来更复杂、高效的大型操作奠定基础,让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移动,都承载着生命本有的自由与活力。这正是我一直追求到的境界:通过不断磨砺,使自己变得更加纯粹透明,如同婴儿一般简单而完美地存在于世界里。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