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自练习了四十多年,涉猎了内外家拳,深刻体会到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技术。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练习,以及应该练习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我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在“松柔”方面不断追求精进,是达到真谛、达成高峰的必经之路。以下,我将分享一些个人见解,以期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首先,要讲的是“松”的三部曲。在任何技艺中,“松”都是一个基本要素。“松则通”,“通则灵”,而“灵则活”。那么,在太极拳中,我们需要怎样的松才能使身体灵活呢?总结起来,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三部曲。
第一步是思想精神上的松缓。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达到一种静心、净意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练拳的意识基础。如果精神紧张或杂念纷飞,那么就无法进入正确的心境状态。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在入静的问题上,即排除杂念专注于动作;二是在道德修养上,即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受名利之争所干扰。在推手或比赛中尤其重要,“舍己从人”,“后发先至”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性格修养。
第二步是形体上的松懈。这意味着从精神上的松缓转向形体上的放轻身重。此处引用的杨澄甫的话语如诗:“ 松要全身筋骨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他还说:“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如果经络不畅,则气血停滞,而转动便无力。他强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因此,如果肌肉紧绷,就像是用链子缠住关节,无法实现流畅自然的太极风范。
第三步是腰领全身性的放轻。这不是简单的一味放软,而是一个秩序的问题。腰胯首先要放轻,然后四肢随之而来,与腰胯共振移动。腰为一身之主宰,一旦不再能自由活动,全身上下便僵硬无比。而四肢若不能随时跟上,便失去了协调与顺应性。
接下来,我想探讨一下太极拳中的放轻究竟是什么状态?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但我认为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既非僵硬亦非完全懒惰的情况——即通过实践去悟出这份特殊的感觉。不妨用一根绳子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一端固定在两棵树上,可以产生一定拉力,但不会因为过度拉伸而断裂,或因过度收缩而无法使用,此乃真正意义上的柔韧与弹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一种平衡,让身体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纯依靠某个部分或某种姿势展现出来。
最后,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肌肉工作方式复杂且细致。一方面存在原动肌、协同肌、对抗肌和固定肌等不同的类型;另一方面,在运动过程中它们表现出的收缩、拉长和放轻各自具备特定的功能。这些配合得当,使得我们的身体能够完成各种复杂任务,同时尽量减少能量消耗。当每个部分都能够协调地工作,并且避免那些多余或者反方向力量时,我们才能做到既柔又刚,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姿势展示,更是一种内在力量和能力的展现。
总结来说,将太极拳中的“抟气致柔”融入生活本质,对婴儿般顺滑自然的手法进行模仿,其实质并不只是为了摆出某种姿势,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我们的柔韧素质,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及其他体育活动中更加敏捷灵活,从而达到更高效率、高质量的人生品质。此外,这也提醒我们不要片面机械地理解一些理论概念,比如只重视用意不用力的观点,而忽略了生物力学等科学原理,这样可能会误导人们走偏径,只看到表象,却未触及根本所需掌握的事项。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