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练太极拳四十余年的老手,我深刻体会到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技术内涵。从初学者到有一定造诣的练习者,如何练、应该练哪些动作,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习练者。我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发现“松柔”这一概念对于掌握太极拳至关重要。以下是我对此主题的一些思考,并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放松三部曲
在任何技艺中,放松都是统一要领。通过不断地追求“松柔”,我们可以达到真谛,达成彼岸。这需要三个层次,或曰三部曲:思想精神松、肌肉筋骨松以及腰领全身松。
思想精神松
这意味着要达到一种静心状态,即“静”、“净”。这种意识基础对于练拳至关重要。如果精神紧张或杂念纷飞,那么就无法进入正常的境界。在入静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排除杂念,而不是绝对空无;在道德修养方面,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在表演或比赛中避免贪图名利和争强好胜。
肌肉筋骨松
这涉及从精神上的放松到形体上的放 松。在杨澄甫先生的话语中:“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经络通畅,就像水流畅通;阻塞了,就像沟洫堵塞。因此,要使身体中的经络流通,就必须让肌肉筋骨完全放开,不可有一丝紧张。
腰领全身松
这是关于放 松也有秩序的问题。在腰胯首先要放 松,然后是四肢随之而来,最终整个身体都跟随腰胯转动。腰为一身之主宰,如果它不 松,则整体僵硬;如果四肢不 松,则上下内外不能顺遂。
二、放 松 的 状态
那么,“太极拳中的‘松’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这个问题更为复杂。这并不是简单地说你得软或者说你得硬,而是一个非常微妙且难以用言语描述清楚的事情,只能通过实践去感悟和理解。
比如,一根绳子,可以弯曲也可以伸直,但如果没有固定点,它就是很容易变形且失去支撑力。但如果两端固定了,这根绳子就呈现出一种既非僵硬亦非完全懒散但却具有拉力的状态,这正是我们追求的“太极风韵”。
同样,在进行某些姿势时,比如前伸,如果所有肌肉都紧绷起来,就像是棍子一样;如果所有肌肉都变得软弱无力,也就会掉下来。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正确的做法。而正确的是,让上肢肌肉产生足够力量,使单手或双手保持前伸,同时保持轻灵沉稳,不再僵硬也不再懒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极风韵”。
三、生物力学解释
根据生物力学知识,每个人的身体都会有原动肌、协同肌、三角肌等不同类型的人类运动器官。当这些器官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时,他们分别承担起不同的功能与作用,从而形成所谓的心理感觉——即人们常说的"拙劲"(过度使用某部分)或者"死劲"(忽视其他部分)。
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训练时,对于许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因为他们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的效果,却忽略了深层次的事物所需注意的地方。例如,当我们站立的时候,我们的大腿后侧,以及我们的股四头臂大腿后侧,以及我们的股四头臂大腿后侧,以及我们的股
(未完待续)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3-31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